帶VR回家?還不是時候…

2016-04-11
作者 Rick Merritt

我已經看到了消費型虛擬實境(VR)裝置的未來,而且它真的真的很酷…但我還在等待它的成本下降,還有其畫質與使用者介面提升。我並非電子產品的早期採用者,我的第一台平面HDTV是在一年半以前買的,是三星的32吋產品;而我知道一些早期使用者已經在買4K超高畫質電視…

我已經看到了消費型虛擬實境(VR)裝置的未來,而且它真的真的很酷…但我還在等待它的成本下降,還有其畫質與使用者介面提升。

我並非電子產品的早期採用者,我的第一台平面HDTV是在一年半以前買的,是三星(Samsung)的32吋產品;而我知道一些早期使用者已經在買4K超高畫質電視。我也不是遊戲玩家,我曾經拿到過一台Nintedo64的試玩機,短暫沉迷Mario 64還有其他遊戲;最近我有時候會跟我女朋友的10歲兒子玩Wii,但我還在學習遊戲手把的不同按鍵功能。

我猜我應該是介於晚期採用者以及「盧德主義者(Luddite)」之間,但我很有好奇心。所以我參加了最近Nvidia的活動並且走到VR體驗區,想體驗看看在專題演說中展示的珠穆朗瑪峰(Mt. Everest)景象,那段試播影片超級酷。

負責展示軟體的Nvidia員工之前是用該公司可攜式Android遊戲機Shield來做為播放平台,但該專案在這些日子以來的優先順序低於VR──Nvidia需要擁有VR專屬的高階應用程式──因此他現在主要在做搭配第三方VR頭戴式裝置的展示與開發。

我問他關於Oculus Rift與HTC Vive (他沒有試過Playstation VR)的比較,他表示Vive的互動表現較佳,但Rift的重量較輕、戴起來比較舒服,畫質也比較好。我體驗的是一款量產前版本Vive,看到的珠穆朗瑪峰真的很酷,從高處往下看讓我兩腳發軟,但並沒有出現惡名昭彰的「VR暈機」現象。

[20160411 VR NT03P1]珠穆朗瑪峰VR體驗環境預計秋天上市
(來源:Nvidia)

對我這個非遊戲玩家來說,要用Vive控制手把在VR環境中尋找目標並不那麼容易,不然我應該可以花更多時間在虛擬的珠穆朗瑪峰上;這類型的VR殺手級應用程式就像我感興趣的──能帶我到實際上無法到達、或是不容易去到的地方,讓我有如身歷其境;例如我還嘗試了一個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的場景。

在虛擬的國際太空站環境中,我有幾個任務是得用Vive控制手把完成的;我嘗試按了幾個按鍵,但好幾次我都把按鍵功能搞混,弄不清楚哪個是哪個;還好在旁邊的工作人員幫了大忙,不然我可能就會在太空中「迷航」了!

我還從太空俯瞰地球並嘗試做太空漫步;可惜我已經被Google Map衛星空照圖與Google Earth寵壞了,雖然360度環繞影像真的很酷,但該虛擬環境的畫質比較起來還是稍嫌粗糙。無論如何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後,如果能回家漫遊太空真的很不錯…

不過我還不準備掏出1,000美元以上的現金去搬一套VR頭戴式裝置搭配高階PC,我會耐心等待價格降到350美元左右,就像我的32吋三星HDTV那樣。而VR裝置的畫質應該可以更好,使用者介面也會更直觀順暢;但我想,到大概2020年那時候,當我在家裡的客廳站上珠穆朗瑪峰頂,可能還是得學會怎麼用VR裝置手把的那些按鍵。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I’m Not Ready to Bring VR Home,by Rick Merritt)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