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是電信設備商 華為因何笑傲對手?

2016-07-27
作者 Junko Yoshida

向來是對手的華為與愛立信,今日的競爭情勢已是大不相同…

就在其最大競爭對手愛立信(Ericsson)因為來自股東的壓力而撤換執行長(參考閱讀)之後沒多久,中國電信設備大廠華為(Huawei Technologies)公佈其2016上半年業績成長了40%。

華為2016上半年銷售業績達到2,455億元人民幣(約368億美元),營業利潤(operating margin)則由去年同期的18%落至12%;該公司財務長孟晚舟(Sabrina Meng)表示,華為旗下三大業務──包括企業、消費性與電信營運業務──皆呈現穩定成長,將:「保持目前的動能,讓全年度的表現圓滿。」

而愛立信的業績表現則與華為呈現鮮明對比,前者在上週公佈已經連續三年萎縮的財報結果,主要是因為日益惡化的行動網路市況。愛立信在公佈了連續第四季低於分析師預期的財報結果之後,又宣佈執行長Hans Vestberg辭職;根據路透社(Reuters)援引愛立信董事長Leif Johansson的說法,尋找新任執行長人選可能需要花幾個月時間。

向來是對手的華為與愛立信,今日的競爭情勢已是大不相同;這兩家公司最大的差異在於愛立信是上市公司,而中國巨獸華為則仍是私人公司──以其公司規模來看,是罕見情況。華為有大把權力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沒有股東制約,得以大膽擴展業務、投入技術研發;一開始只是單純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華為,已經成功多角化經營,特別是在企業應用市場。

華為將目前的公司成長動能歸功於:「妥善平衡的全球影響力,以及堅定不移的焦點。」相反的,愛立信的業務嚴重依賴行動通訊網路,對於世界各國的網路建設支出地域性波動十分敏感;雖然愛立信也投資了一些新領域,例如IP與雲端通訊,該公司仍遭遇了成長停滯的狀態。

華為的多角化業務

華為的企業應用業務發展特別興旺,該公司表示,其研發開放性系統以及推動與客戶建立夥伴關係的策略已見成效,讓華為的企業應用產品與解決方案獲得廣泛認可;例如華為的雲端運算、儲存以及軟體定義網路(SDN)產品,還有「安全城市」以及「電力物聯網(IoT)解決方案」,這些產品與服務已在金融、電力、交通、公共安全、教育與媒體業被廣泛採用。

此外華為也表示,該公司的消費性業務同樣穩定成長;儘管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華為智慧型手機已經從中國本土品牌躍升為在國際市場名列前茅的新品牌。今年稍早,Gartner分析師Anshul Gupta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成長趨緩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大型供應商正經歷成長飽和,而新興品牌正瓦解現有品牌長期經營的業務模式,不斷提高市佔率。」

Gartner表示,中國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華為、Oppo與小米(Xiaomi),在2016年第一季的是佔率總計為17% (參考閱讀)。
[20160727 Huawei NT02P1]

而雖然產業界已經對「PC已死」這個話題討論了好幾年,華為在今年稍早逆勢而行,首度以MateBook二合一筆記型電腦進軍PC市場,讓產業界跌破眼鏡。華為的MateBook設計,集蘋果(Apple) iPad與微軟(Microsoft) Surface之長,目前在中國與全球數十個市場銷售。

至於在電信營運商業務部份,華為並未透露太多細節,僅表示已經投資了如5G、物聯網等技術開發,能重塑電信業者在經濟以及橫跨中多產業的角色。華為今年稍早設定2016年營收目標為750億美元;該公司在2015上半年的業績成長率為30%。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What Separates Huawei from Ericsson,by Junko Yoshida)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Junko Yoshida

暫無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