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人──包括業界領導者、媒體、分析師和終端使用者在內──都混淆了「智慧(smart)」與「連網(connected)」這兩個概念。
幾乎所有的科技媒體──無論讀者對象是消費者、廠商或工程師──都在熱烈討論不斷湧現的智慧家庭(Smart Home)技術,將之視為產業界的下一件大事;而各家分析師與產業人士也紛紛做出大膽預測:
以上都是關於物聯網市場未來發展的龐大數字與令人驚艷的預測,感覺前途一片光明、沒什麼需要擔心的…對嗎?但是,這些樂觀的預測有可能無法實現,同時有越來越多的產業人士私底下都在抱怨,物聯網和智慧家庭革命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
這是為何?原因不止一個,但消費性電子產業大廠之間對於新技術將採用誰的通訊協議和平台明爭暗鬥。我們如何讓所有的連網裝置都能相互溝通?已經有許多廠商加入競爭,新的參與者還在不斷湧現,正形成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疑惑的市場氛圍,讓設備製造商與解決方案供應商感到前途茫茫。
這些設備製造商應該採用哪一種技術協議?是ZigBee、Apple的HomeKit、Allseen Alliance的AllJoyn還是英特爾(Intel)的OIC(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還是其他802.15.4技術?市場上目前存在太多相互競爭的選項。
或者,為因應未來的技術變化,設備製造商該設計能夠支援多種通訊協議的無線連結晶片和軟體?但這樣做相當複雜且成本高昂。而且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設備、家電和系統開發商都還抓不準未來方向,終端使用者和應用程式設計師只會茫然。
這種市場競爭正在拖累物聯網技術被採用的速度,許多關注此一新興市場的產業權威人士和分析師都曾提及這點。
消費者真的需要物聯網嗎?
智慧家庭革命看來還需要更長時間的另一個原因,是「智慧家庭」和「物聯網」這些名詞本身就欠妥當;有太多人──包括業界領導者、媒體、分析師和終端使用者在內──都混淆了「智慧(smart)」與「連網(connected)」這兩個概念。
大多數宣稱是「物聯網」或「智慧」的設備只是連網設備,也就是讓裝置能連上網際網路,因此使用者能透過智慧型手機經由網路監測並控制該設備,還談不上智慧。沒錯,這樣雖然可能比較方便、節省時間,但還不能算是「智慧」。
智慧意味具備理解力(intelligence),意味著設備和解決方案能夠分析饋入的資料,然後能做出決策去控制或啟動家中或工廠中的設備,不需要有人親自按下開/關按鈕。但目前大多數所謂的智慧裝置,只比能透過網際網路遠端控制的裝置多那麼一點點功能。
而所謂的「智慧」家庭,意味著在房子裡有個感測器網路,負責量測和監控整個環境──但不只是「現在氣溫幾度?」這種基本資訊,可能還包括家裡有哪些人、他們在家中什麼位置,甚至是在某個日期/時間他們通常會做什麼等等訊息。
然後該系統會利用其智慧以及所掌握的住戶資訊,做出是否打開窗戶,開/關暖氣、空調、電燈或娛樂系統,以及是不是要啟動保全系統等決定;如果供水系統發生漏水,它還能關閉總開關並且通知維修人員。
那麼所謂的可穿戴裝置呢?
……繼續閱讀請連結EDN Taiwan網站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