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製造2025」遇上「工業4.0」(下)

2017-08-01
作者 Sally Ward-Foxton

發展智慧製造需要許多相互關連的技術,中國在這方面仍然落後於歐洲、日本和美國,這些技術差距需要被彌平,中國人看來指望使用歐洲的創新科技來達成。

接續前文:當「中國製造2025」遇上「工業4.0」(上)
 

自從《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推出,中國這幾年來一直在歐洲進行瘋狂併購。2016年,中國併購歐洲企業的金額達到765億美元;在2016年6月至9月期間,中國廠商和財團收購了24間德國企業,幾乎等於2015年同期的收購總額。例如,歐司朗(Osram)將其燈具部門出售給由木林森公司(MLS)等中資聯合的併購團隊,而機械設備製造商Krauss Maffei現在則屬於中國化工集團(ChemChina)所有。

中國家電大廠美的(Midea)於2016年收購了德國工業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製造大廠庫卡(Kuka Robotics),在歐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當時市場推測因為庫卡的技術對於《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來說至關重要,因此美的以超過市值的價格收購庫卡。(美的透過其子公司MECCA以50億美元價格收購庫卡)。

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的機器人研究總監Dan Kara表示,庫卡這筆交易對於中國來說很重要,因為中國缺乏一個主要的本土工業機器人製造中心;他說:「在開發工業機器人系統方面,日本和歐洲都處於領先地位。收購庫卡的確讓中國加入領先行列。」他補充:「如同許多其他中國企業一樣,美的試圖自行開發工業機器人,雖然進行了好幾年時間,但所開發的機器人品質仍無法與歐洲和日本相比。」

20170801_MIC2025Europe_NT02P1

工業用機器人出貨量將隨著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的推展而不斷增加
(來源:ABI Research)

保護主義再度盛行?

隨著中國在歐洲追求併購機會,歐洲公司希望能利用《中國製造2025》來解決中國限制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問題。歐洲組織團體,如德國工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ies,BDI)直言目前市場上的不平等關係。

BDI大中華區首席代表Hanna Muller接受EE Times採訪時表示:「我們看到市場進入方面的不平等現象不僅限於貿易,在投資方面也是。我們沒有中國投資者在歐洲所擁有相同的權利和條件。例如中國公司在歐洲收購庫卡這件事,我們在中國甚至想都不能想。」

收購庫卡之後,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提出6.7億歐元(約7.8億美元)的金額購買德國半導體沉積設備供應商愛思強(Aixtron),最後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U.S.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阻止了此併購案,但這件事已引起了大眾對於中國收購被視為德國關鍵技術的廣泛關注。

在庫卡和愛思強的併購案之後,歐洲一直在討論關於平衡競爭環境;2016年,當時的德國經濟與科技部長Sigmar Gabriel無法成功地找到庫卡的歐洲買主,提出外國投資在歐盟公司方面應有更嚴格的管制。雖然辯論仍在進行中,但並不是所有歐盟成員都支持更嚴格的管制;事實上,中歐和東歐各國政府仍然歡迎中國的投資,以支撐其搖搖欲墜的經濟。

BDI相信保護主義不是正確的策略,相反地,德國聯邦政府仍然希望2013年開始協商的中歐雙邊投資協議將會有所幫助,會談仍在進行中。Muller表示:「我們覺得更多的保護主義出現並不會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我們想對外國投資保持開放。這是現今德國產業界很明確的立場──開放是我們最強調的一點,我們不僅對中國人開放,而且也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保持開放的態度。當然,我們也希望在中國能享有同樣的條件和權利,我們真的希望在中國這部分能看到一些進展。」

Muller想了解如果《中國製造2025》成功地使中國成為高科技製造業重鎮,歐洲科技公司將會面臨什麼結果;她說:「在中國有這個計畫,且中國人也積極地朝這方向進行,這並非什麼秘密。但是當這個計畫完成的時候,我不知道外國公司在中國的角色會如何轉變,或他們將如何在中國市場上生存下去。」

Muller指出,該計畫啟動時:「關於外國公司可能或應該如何參與,沒有提到隻字片語。兩年後,他們提到外國公司能夠參與。但當中國實現了這些目標之後,情況將是如何?是否不再需要外資企業呢?我們有沒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沒有,我覺得我們未來將會面臨艱苦時刻。」

中國準備好了?

中國的收購策略將如何持續發展會是問題,因為這種策略仰賴能成功從歐洲公司轉移技術到中國產業界。產業顧問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分析師Justinas Lašinskas認為,中國很難立即採用工業4.0技術,因為中國仍然停留在工業2.0的時代,許多產業的生產線仍然需要人工組裝;他認為中國必須先進步到工業3.0。

Lašinskas表示:「問題在於較小型的中國企業是否準備好採用新技術?他們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技術,而且他們真的想投資嗎?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不能只是採購一些工業設備,然後說『我現在是一家工業4.0供應商』;」因此,在歐洲創新技術直接轉移到中國之前,至少還需要一段時間,除了那些有錢的汽車和電子廠商。

《中國製造2025》策略的另一個風險,是中國在經歷從某種製造模式轉向另一種製造模式的同時,將面臨來自擁有低人力成本與高科技國家的雙重競爭。Lašinskas指出:「東南亞國家正受到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的注意,如三星(Samsung)和戴爾(Dell)等公司正在尋找中國以外的合適據點,因為中國當地的勞動成本正大幅上揚。」

20170801_MIC2025Europe_NT02P2

在製造業GVA比例全球前25大國家中,德國是在採用新一代製造技術方面準備最充分的
(來源: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Lašinskas表示:「另一方面,歐洲與北美企業想將生產線移回本國;這在過去無法成功,是因為歐美本地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量,不足以抵銷較高的生產成本。但隨著工業4.0時代來臨,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翻譯:W.Lin;責編: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Made in China 2025: Make or Break for Europe?,by Sally Ward-Foxton;本文作者為EE Times歐洲特派員)

系列報導

剖析《中國製造2025》:你為什麼該關心這件事?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