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科技部長暢談台灣「大戰略」(上)

2018-05-18
作者 Junko Yoshida, EE Times首席國際特派記者

一個在1980年代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的電機系年輕學子,他後來成為台大電機系教授,現在則是台灣的科技部(Min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ST)部長...

三十年前,若說有一天全球電子產業所消耗的晶片將有一半以上是台灣製造,大概很少會有人相信。1980年代,台灣產業界在日本的陰影下萎靡不振,當時的日本企業與技術官僚被自己國內的過度炒作所蠱惑、四處宣傳「日本第一」,中國則仍在醞釀期經濟改革、蟄伏數十年之後才成為今日的強國。

而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擁有世界排名前三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這家晶圓代工大廠與其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的成功故事,是半導體業界的傳奇──1980年代中期,台灣政府徵召了這位在德州儀器(TI)任職25年的業界老將回台,他後來在1987年催生台積電這樣一家在當時被認為不可行的純晶圓代工廠。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是關於一個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在1980年代崛起的電機系年輕學子,他後來成為台大電機系教授,現在則是台灣的科技部(Min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ST)部長,他是陳良基。

20180518_MOSTChen_NT02P1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來源:Junko Yoshida手繪)

EE Times在4月中旬有幸與台灣科技部長陳良基先生會面,在訪談中他回顧了仍是電機系學生時在第一線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的歲月,也分享了他正在推動的產業策略──這位盡心盡力的部長要讓台灣準備好迎接下一波科技革命。他言簡意賅地表示,「人才交流」是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重鎮的關鍵,也會是他繼續追求的目標。以下是筆者與他的訪談摘要。

EE Times:謝謝部長撥冗接見,聽說您才剛結束美國的行程返台?

陳:是的,我們組成了一個包含跨政府部會與各大學院校代表的訪問團,前往舊金山、洛杉磯、紐約以及波士頓等幾個城市,任務是在美國延攬人才返台擔任教職、從事學術研究。我們提供了300個在台灣的大學教授職缺,歡迎美國的優秀人才與學者到台灣來;我們正與台灣的教育部攜手提供一個專案,提供為期五年的研究經費以及足以吸引他們的豐厚年薪。

EE Times:台灣正在尋找什麼樣的人才?

陳:我們提供理工科系領域的教授職缺,例如人工智慧(AI)與電子電機(EE);同時我們也提供文科的職缺。我們認為新科技領域需要跨學科人才,多元化是一大關鍵。

EE Times:為什麼會想要邀請海外人士?台灣本地的優秀教師不夠嗎?

陳:我們意識到台灣並非世界的中心,美國仍是先進思潮的重要發源地;我們正尋找能夠帶來最新技術、工商業知識與經營管理技巧的人才。

台灣的成功故事

EE Times:科技部延攬海外人才到台灣的策略,讓我們回想到當初台灣政府徵召張忠謀先生回台;這是相同的劇本嗎?

陳:在某些方面確是如此,我們準備好招募優秀人才。舉例來說,當初台灣政府邀請張忠謀先生回台時,他在TI已經擔任高層(編按:張忠謀在1958~1983年任職TI期間,最高職位是負責該公司全球半導體業務的集團副總裁);為與他的資歷與期望相符,台灣請他擔任工研院(ITRI)的院長。

EE Times:張忠謀先生對台灣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陳:在延攬張忠謀先生的同時,台灣政府一直在為建立本地的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礎;1976年,政府將大約30位台灣工程師送到當時是半導體產業先驅的美國RCA公司受訓,而同一時間台灣也有一個大約30人的團隊,準備好在前往美國受訓的同仁回台後與他們一起工作。

EE Times:您當時在做什麼?

陳:我還是一個學生(編按:陳良基在1979年取得成功大學電機系學士學位,然後在1981與1986年分別取得該校碩士與博士學位);那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我們看到那些團隊成員,包括從美國學成歸國的人以及留在台灣的人,都充滿幹勁。

EE Times:您知道台積電在成立之初時的情況嗎?

陳:知道,因為我在成功大學唸博士班時,曾繁城先生是我的同學。

EE Times:您是說台積電的副董事長曾繁城?

陳:對,曾繁城先生在當初領導台積電的技術與研發團隊(編按:EE Times在1999年曾有一篇報導,稱曾繁城是台積電秘而不宣的幕後推手,他為台積電的6吋與8吋晶圓廠打下堅固的技術基礎;張忠謀先生曾在今年初曾繁城獲頒新竹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時致詞表示,曾繁城一直是他的最佳戰友,他的功績講一小時也講不完)。

EE Times:台積電的建立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開始嗎?

陳:1980年成立的聯電(UMC)才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1987年成立的台積電是第二家;這兩家公司都是從工研院獨立。

EE Times:台灣在1970年代開始將工程師送到美國RCA受訓,然後將技術帶回台灣…有人說是台灣偷竊了美國的技術智慧財產權嗎?

陳:當然不是;台灣政府當時已經先取得了RCA的技術授權,也為此支付費用。在雙方的協議下,台灣的工程師能在RCA學習從設計到驗證等各種技術。而當我們回顧那個時代,最鼓舞人心的是,儘管台灣使用來自美國的技術,台灣的工程師證明了他們後來能產出比美國更高的良率。

EE Times:在您的職業生涯之初見證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誕生,您的收穫是什麼?

陳:我看到了台灣利用一種很好的模式來建立一個新產業;高科技產業變化快速,在我們靠一己之力很難迎頭趕上時,為什麼不把一批對的人送到對的地方去學習、把新的知識帶回來?

EE Times:台灣在過去將人才送到美國學習的策略證明是成效卓著,那麼現在呢?

 
繼續閱讀:與科技部長暢談台灣「大戰略」(下)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