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的「華為亂象」

2019-03-04
作者 Junko Yoshida, EE Times首席國際特派記者

在評判或是選邊站之前,讓我們想想我們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華為──也解釋這如何讓西方媒體很難在言論上保持冷靜。

身為一個科技記者,報導華為(Huawei)是一件最棘手的任務,特別是全球輿論對這家公司的批判滿天飛的此刻。

我不認為自己很了解華為,甚至連這家公司名稱的發音都唸不好;不過我很幸運曾有機會拜訪華為在中國深圳的總部,並且與該公司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Shao Yang)在兩場不同的採訪中,有過話題廣泛的談話。

我也曾經在深圳採訪新創公司的工程師時,聽到他們把華為視為模範企業;有些人甚至認為,準備好睡袋在辦公室待一整晚沒有什麼錯,為了解決問題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而這就是「華為精神」(Huawei-way)。

相較於那些熟悉華為的記者同業,我的中國經驗有限,但我說我很「幸運」,因為我看到過這家公司較不為人知(至少在中國是如此)的另一面──還記得在2013年,我有一篇報導提及華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劣勢者」(underdog),其中寫道:

「誕生於1987年的華為從一家在中國農村販賣電話交換機設備的經銷商,搖身變成今日年營收達340億美元的全球電信設備大廠,其成功故事在中國商業界總被愛國主義者與欽羨者一再傳頌。」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克服重重困難」而崛起的華為,就是現代(後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寫照。通常被競爭對手稱為「狼群」的華為工程師,下定決心證明世界對他們的看法是錯的(甚至當世界說他們是對的);他們頑強地成長茁壯。在華為內部,「克服重重困難」的傳統精神讓員工燃起「劣勢者」的鬥志,驅使他們更加努力工作。

當我在西方媒體讀到關於華為的報導大多是負面──甚至是鄙視──時,我可以想像中國民眾親眼看到那些內容的感受;如果你是中國人,怎會不挺身捍衛一個正港「民族英雄」?

產生負面報導的四個原因

在評判或是選邊站之前,讓我們想想我們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華為──也解釋這如何讓西方媒體很難在言論上保持冷靜。

首先,西方媒體很少有機會與華為高層對談;更重要的是,華為並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華為通常會舉辦盛大的媒體記者會,最近一次是在今年1月初於深圳舉行,發表該公司稱為「將全球運算性能推向新高度的業界最強Arm核心處理器」。不過當然,如此的大規模記者會,與這家中國巨擘提供媒體與高層主管親近互動的機會,還是大不相同。

20190304_Huawei_NT31P1

華為於1月初在深圳舉辦鯤鵬(Kunpeng) 920伺服器處理器發表會。

其次,華為被猜疑與指控的罪名涵蓋很多方面,包括華為員工竊取IP、公司創辦人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關係,還有據說華為在其網路設備中偷偷建立了「後門」,以及該公司違反美國的制裁令與伊朗有生意往來…等等。

雖然這些都是嚴肅的問題,卻也是各自分開的事件;要一一探討會是大工程,特別是很難取得華為的觀點。因此對媒體來說,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這些猜疑指控綁在一起,包裝成一個大的「華為恐慌」或是「華為威脅」的故事。

第三,我們必須承認那些針對華為的指控在特定方面仍然缺乏有力證據。例如華為真的受政府操控嗎?還有華為究竟在網路設備裡放了什麼「後門」?這些我們就是不知道。

第四,最後,要破解情報單位實際上對華為的了解並不容易。如果情報單位不能把掌握到的所有資訊保密,情報工作本身就不會非常有效。

華為是中國政府「特務」?

最近我聽過最精彩的訪問──我同事Rick Merritt (編按:EE Times矽谷採訪中心主任)強烈推薦──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節目《Fresh Air》主持人Terry Gross與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國家安全記者David Sanger的對談(編按:在2019年1月31日播出,點此收聽)。Sanger撰寫了一本探討網路戰、網路破壞行動的書籍《完美武器》(The Perfect Weapon),清楚地分析了華為的問題。

在訪談中,Sanger提到中國政府在兩年前由國家主席習近平頒布的一項新法令(編按:《網絡安全法》);根據該法令,所有的中國企業──特別是電信業者──必須對政府提供被要求的資料(編按:《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八條 網路運營者應當為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法維護國家安全和偵查犯罪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

這顯然會讓華為看起來不像是個優良國際公民,因為無論該公司做什麼,都必須符合中國政府的要求;就算華為否認自己有任何危害,中國政府對該公司的束縛,會很讓西方國家很難確定他們是在跟一家私人公司,還是北京政府的「特務」打交道。

不久前我還在《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 Week)讀到一篇報導,敘述鑽石玻璃(Diamond glass)──據說可讓手機螢幕幾乎堅不可摧──發明人的一段緊張刺激的經歷;當事人表示,在華為嘗試竊取他的技術機密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請他配合偵查,在身上佩帶監視裝置,於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錄下與華為代表的對話。在此同時,《彭博商業週刊》的記者也在「一段安全距離」之外見識了FBI的「臥底行動」。

這聽起來像是業餘愛好者在玩的間諜遊戲,而且顯然失敗了。無論如何,根據該篇《彭博商業週刊》報導,FBI在1月28日突襲華為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San Diego)的據點,兩位FBI探員與一位美國聯邦助理檢察官並在當天晚上透過電話向鑽石玻璃發明人簡報情況;而「FBI探員以模糊的術語描述了搜查令的範圍,」並指示發明人「不要再進一步與華為有接觸。」

雖然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FBI與華為之間還會發生什麼,以上報導透露了一些線索。首先,美國聯邦政府顯然正在逐漸擴大行動,嘗試抓住華為的小辮子;其次,美國的新聞媒體看來正加速討伐華為的行動、甚至參與了報導;第三,像那樣的報導加劇了在西方已經被接受的敘事:華為不光明正大。

華為現在的問題不是表面上的,甚至用大規模的公關活動都無法改變這家中國巨擘的困局。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被逮捕的事件,讓華為(以及中國)陷入絕境;更糟的是,美國總統讓情勢政治化──對華為違反伊朗制裁法令的指控,成為川普(Trump)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籌碼。

美國與中國的商業社群都嚇壞了。華為財務長被逮捕(還有隨後被中國逮捕的幾個加拿大人)的事件,使得一些西方企業的高層延遲了前往中國的差旅。還有小道消息指出,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的人員要求中國企業的高層在入境美國時出示微信(WeChat)的聯絡人名單。

在兩個陣營之間的任何誤解中,透明永遠會是最有效的良藥,但現在的情況已經惡化到彼此不存在信任的程度,透明只是空想。

老實說,我甚至想像不出一個解決方案,充其量能提供的就只有透明以及客觀,後者來自得為這場混亂負起部分責任的媒體。如果兩國政府無法理清自己的行為,媒體可以;我們應該保持關注,應該要致力於與中國對話、報導中國,盡我們的力量將不同陣營之間的差異攤開在陽光下──如人們所說,這是最好的殺菌方法。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19年3月刊;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Huawei’s Media Mess,by Junko Yoshida)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