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是自動駕駛計程車的「災難年」?

2019-07-26
作者 Colin Barnden, Semicast Research首席分析師

GM Cruise再度宣佈延緩上路。事實上,並沒有哪一種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必須正視這一事實:唯一可行的近期目標是透過技術讓人類行車更安全…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旗下無人駕駛計程車Cruise執行長Dan Ammann在7月24日發表部落格文章,最終放棄了在2019年推出商用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的目標。一時間,網路各種反應熱烈,但大致上可以說都是在放馬後炮。

Ammann其實也是在賣關子,想用最無害的措辭來「冷處理」這條新聞:「為了達到在舊金山部署完全無人駕駛服務所要求的性能水準和安全驗證,我們將利用今年所剩的時間大幅增加測試與驗證里程,以期在今年年底之後部署完全無人駕駛技術。」

講白話一點就是:Cruise還沒放棄自動駕駛計程車喔,只是延緩推出而已。

GM Cruise的這項計劃幾乎無異於經常被引用的「瘋狂」(insanity)之定義¬¬——反覆地做同樣的事情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我想,在GM由於投資人的壓力下而喊「卡」或是錢燒完之前,Ammann可能依舊故我。

2019年已經成為自動駕駛計程車產業「多災多難的一年」(annus horribilis)。就在美國國家安全運輸委員會(NTSB)針對2017年Navya自動駕駛接駁巴士撞車事故公佈調查報告還不到一週,Cruise旋即宣佈延遲無人車上線計劃。針對Navya的這起事故,DailyKankan.com創辦人兼分析師Edward Niedermeyer在一篇名為‘NAVYA Shuttle Incidents Show Risks Of Even A Low-Speed Rush To Autonomy’的文章中,有更詳細的介紹。

annus horribilis

2019年是自動駕駛計程車的「災難之年」(annus horribilis)?

在矽谷之外,每個人都知道路上總是充斥著各種瘋狂事物。不可預測性並不是人工智慧(AI)所能克服的「邊角案例」(edge case);這就是現實世界的原始設定。就像在拉斯維加斯事件中,Navya的接駁巴士應該可以透過自動駕駛技術避免碰撞——任何有經驗的人類駕駛本能上都會設法避免碰撞。

那麼這起意外和其他「自動駕駛」事件能夠證明什麼呢?

  • 針對具重複性、高度可預測且明確定義規則的任務,機器的表現非常出色。人類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專注力。
  • 在必要時,人類非常善於利用主動性、即興創作和脫稿演出。而機器——即使是使用Nvidia高階處理器的機器也做不到。

道路是十分複雜的系統,每個用路人——包括行人、自行車騎士和駕駛人——對於此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以及「有序-無序-有序」變化模式都將會有最直接的體驗。因此,複雜系統對於如何設計和驗證機器使其有效發揮可預測性功能帶來了重大挑戰。

這一複雜理論阻礙了讓「自動駕駛」計程車無需配置安全駕駛的成功路徑。如果科技產業花一點時間閱讀Neil Johnson的著作「簡化複雜度」(Simply Complexity),或瞭解一遍又一遍地駕駛在同一條街道(如Cruise和Uber)無益於證實安全性,他們應該可以節省一大筆錢,或許Elaine Herzberg (在拉斯維加斯事故中喪生)也不至於白白送命。

雖然大多數人有時候開車會分心,但人體本身就像我對我妻子說的笑話一樣是可以預測的。對於人體的心理和生理行為模式之研究可稱為「人因」(Human Factors)工程,為了瞭解與人類駕駛行為有關的分心和疲勞,相關的專業研究已經進行了多年。

這項任務將從明年整批生產的車輛中開始,採用Seeing Machines的先進駕駛人監控系統(DMS)¬¬——該技術已經用於Cadillac CT6的GM Super Cruise。您可以期待在2021年至2025年期間生產生量產車輛上看到安裝DMS系統,以及包括Eyesight、Jungo Connectivity和Smart Eye等供應商推出相關系統。

DMS的安全優勢已經引起了立法單位的重視,歐洲議會已經通過立法,從2022年5月開始在歐洲銷售的所有新車中強制安裝這項技術。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Euro NCAP) 2025 Roadmap發展藍圖還規定從2022年起使用基於IR視覺的DMS,作為主要的安全系統。預計其他區域的NCAP機構也將跟進,如美國的IIHS。

自2014年起,特斯拉(Tesla)積極部署未經測試和驗證的自動駕駛技術(如Autopilot),讓傳統汽車OEM備感壓力與恐懼。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策略足以讓業界體認到,如果一家公司不瞭解自己是汽車OEM還是科技公司,而且又無法明確定位,最終不管是哪一種業務都無法成功。

過去三年來,GM手上擁有Cruise和Super Cruise技術。為了超越特斯拉的技術以及迎頭趕上Waymo,GM將其資源集中於Cruise,而不再投資於將Super Cruise部署於全球生產的車款,如今我們只能猜測GM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

未來的駕駛取決於人與機器的協作,對於汽車產業而言,目標就在於透過技術讓人類成為更安全的駕駛。如果GM的目標確實在於道路安全,那麼它的言行並不一致。不過,GM並不是特斯拉。所以,Mary Barra (GM集團CEO),現在正是GM站出來引領自動駕駛發展的最佳時機了!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Blog: Annus Horribilis for Robotaxis,by Colin Barnden)

活動簡介

目前寬能隙(WBG)半導體的發展仍相當火熱,是由於經過近幾年市場證明,寬能隙半導體能確實提升各應用系統的能源轉換效率,尤其是應用系統走向高壓此一趨勢,更是需要寬能隙元件才能進一步提升能效,對實現節能環保,有相當大的助益。因此,各家業者也紛紛精進自身技術,並加大投資力道,提升寬能隙元件的產能,以因應市場所需。

本研討會將邀請寬能隙半導體元件關鍵供應商與供應鏈上下游廠商,一同探討寬能隙半導體最新技術與應用市場進展,以及業者佈局市場的策略。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