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處理IC讓個資不再「全都露」

2020-01-17
作者 Junko Yoshida,EE Times首席國際特派記者

DeCloak開發了一款新的隱私處理晶片,可用於「去識別」(de-identifying)個人的隱私資料,讓資料匯聚/分析系統就像「見林不見樹」,雖能窺全貌,卻只是霧裡看花…

當我們幾乎每週都會聽到業界某一家或另一家消費公司發佈重大的安全漏洞時,如何還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呢?為此,台灣一家新創公司開發了一款新的處理IC,可望重拾消費者的信心。

消費電子產業總喜歡討論如何在消費者之間建立口碑與信任感。在各種業界的聚會或活動中,「消費者體驗」也都理所當然地成為行銷的口號。

隱私和安全可說是贏得消費者信任最重要的兩個原則,但從來不曾像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20)一樣上成為被認真探討的主題。CES 2020期間舉辦了幾場有關隱私議題的小組討論和圓桌會議,邀請到來自Facebook、Apple和Procter&Gamble等代表討論用戶隱私與安全議題。

儘管由於波音公司(Boeing)致命的737 Max事故,以及對於這些業界科技巨擘日益強烈反彈,但在CES 2020期間,卻沒有一場主題演講針對隱私與安全問題號召龐大的CES技術社群「動員」起來。

所幸我們還是在CES上發現了一顆小寶石——來自台灣的一家新創公司正在打造一款新的穩私處理晶片,專門用於「去識別」(de-identifying)隱私資料。帝濶智慧科技(DeCloak Intelligences)是由兩位博士——鄒耀東(Yao-Tung Tsou)和闕壯穎(Justin Chueh)聯手成立;該公司是由鈺創科技(Etron Technology)分拆出的新公司。

De-Cloark, co-founder

DeCloak共同創辦人兼CTO鄒耀東(左)和共同創辦人兼COO闕壯穎。(來源:EE Times)

在安全監控和社群媒體逐漸融合之際,對於從事大規模資料收集業務的公司而言,「去隱藏」(de-cloaking)的想法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是,隨著歐盟(EU)《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普遍採用,從事匯整和資料分析的全球服務公司業務當務之急就是注意是否可能違反GDPR。

GDPR要求在歐盟的個人資料必須以完全匿名(anonymization)或使用假名(pseudonymization)進行儲存。更具體地說,GDPR要求的是一個「以這種無法再直接或間接辨識資料主題的方式,不可逆地改變個人資料之處理過程。」

DeCloak 共同創辦人兼COO闕壯穎告訴《EE Times》:「我們了解產業希望持續大數據(big data)的發展趨勢。但我們的技術是讓他們『見林不見樹』(see the forest without seeing trees)。」

該公司設計了一款1x1mm晶片形式的隱私處理器(PPU)。DeCloak共同創辦人兼CTO鄒耀東強調,該PPU是一款整合隨機亂數產生器的硬體,而不是軟體。

De-Cloark IC size

(來源:DeCloak)

例如,將此PPU安裝在連接至智慧型手機的加密硬體(dongle)中,能夠阻斷個人的隱私資料被自動移轉到雲端中。該PPU專門設計用於智慧型手機以及其他智慧家電,包括智慧電錶。

闕壯穎表示,例如,中國是全球智慧電錶普及率最高的國家,因為中國歷經能源被竊取的困擾。然而,讓電錶變得「更智慧」也有其缺點。當住戶外出時,可能存在被外來者揭露隱私資訊的風險,或者發現一個家庭在浪費多少能源。

DeCloak認為,「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技術對於醫療資料格外重要。資料收集業者經常說將會匿名資料。但是他們究竟做了多少?

De-Cloark PPU

DeCloak的隱私處理器(PPU)晶片可以安裝在dongle或嵌入於智慧型手機中。(來源:DeCloak)

從定義來看,「匿名資料」(anonymized data)是指資訊的接收方無法辨識患者是誰。資料中不能包括姓名、地址和完整的郵遞區號或是任何其他資訊,因為這些資訊結合接收方所擁有的其他資料很可能就會辨識出患者的身份。

闕壯穎解釋說,藉由使用PPU,患者就可以放心地取消參與基於大數據的醫學研究身份被辦識出來。

由於該公司是從鈺創科技分拆而出,DeCloak的兩位共同創辦人強調,「我們知道如何設計晶片。」闕壯穎並提到,DeCloak在今年的CES上已經獲得了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表達對這項技術的興趣。

闕壯穎說,DeCloak並計劃參展下個月在歐盟國家西班牙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進一步宣傳其PPU技術如何協助業者符合GDPR的要求。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Let’s De-identify,by Junko Yoshida)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