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軍:中國業者切勿過度強調「國產替代」

2020-06-30
作者 王瓊芳,ESM China主分析師

中國大陸IC領域的知名學者、北京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發表專題演說指出,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危機尚未解除,在當前的狀況下,中國仍然要維持清醒的頭腦、切勿過度強調「國產替代」,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會有太多實際的幫助。

日前於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舉辦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大陸IC領域的知名學者、北京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發表專題演說,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前景做了分析。他指出,2019年中美貿易戰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的危機尚未解除,2020年新冠疫情接踵而至,讓成長速度本已趨緩的半導體產業愈發雪上加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6月24日發表的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新冠疫情對2020年上半年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超過預期,復甦速度會比先前預測的更為緩慢。魏少軍坦言,5月份IMF預測全球經濟將衰退3.5%,6月份該一數字又變成4.9%;接下來衰退幅度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目前仍很難預判。

截至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過250萬,死亡人數超過12.5萬,50幾個州中約30多個州每天仍在增加確診病例。中國的確診病例也出現了小範圍的反彈,北京的確診病例每天仍在變化。新冠疫情最為直接的影響是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以美國為例,疫情導致失業率迅速飆升,進而導致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購買力下降,逐級向上重創半導體IC設計的出貨量。魏少軍認為,美、中疫情延燒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帶來的「作用」將很快顯現。

中美技術脫鉤?

新冠疫情爆發除了讓全球半導體產業陷入癱瘓,更讓歐、美、日、韓等國看到了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刺激了以美日為首的國家試圖將製造業從中國撤回到本土,以緩解製造業過於依賴中國的危機。魏少軍指出,美國已經提出了「技術脫鉤」的問題,呼籲廠商將位於中國的生產線回遷本土,日本也透露跟隨美國腳步的跡象。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為了讓企業從中國回流,提出「100%替企業回流成本買單」策略,日本經濟產業省則推出總額高達7兆人民幣的「抗疫經濟救助計畫」,其中143億元人民幣用以資助日本企業從中國搬回本土,15億元人民幣將資助日本公司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國家,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對於美日試圖將製造業回遷本國,魏少軍認為其能否真正實現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他指出,即便美國政府有此意願,美國企業也未必就願意做,即便美國企業願意做,企業能否回去仍是一個問題,因為即便回去了也要考慮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在魏少軍看來,全球化的過程不是政治意願,而是經濟意願,該問題還需回到經濟基本屬性上去看。他也強調,中美雙方的「較勁」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都會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隨著中美貿易衝突升級,「國產替代」成為目前中國產業界的熱門口號,少數企業甚至提出「全面替代」之類的觀點;對此魏少軍認為這種「喊口號」式的言論,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他呼籲中國當地業者不要過度強調「國產替代」,這同樣會給政府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

在他看來,不管是美國提出要將製造業回遷,還是中國過於強調「國產替代」,都是「知彼而不知己」的行為,都將為自身帶來危害。

 

 

IC產業發展驅動力不變

魏少軍並指出:「一直以來,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並沒有變化,全球半導體產業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也沒有改變,這從GDP的發展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並行軌跡中可見一斑。」

資料顯示,前30年GDP價值平均每年增加1兆美元(全球),但後20年每年增加3兆美元。魏少軍強調,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動力與GDP的正向成長密切相關。只要GDP持續成長,半導體就可以繼續成長,哪怕是100年!嚴格來說,代表著半導體發展核心的IT基礎產業,是推動GDP快速成長的引擎。

IT產業的發展,使得人類財富在過去20年中不斷累積。魏少軍表示:「在工業社會時,我們閉關鎖國喪失了發展機遇。如果我們認清現在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那麼資訊革命就會帶來全新的機遇,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這個時機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想這正是習主席考慮整個社會劃分的重要論述。」

一直以來,半導體產業界就流傳著「摩爾定律」失效的言論,胡正明(EETT編按:電子工程學者,曾任台積電技術長)在2015年就曾表示:「很多人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停滯,這都是對半導體產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理解不夠深,也是對半導體發展的基礎性規律認識不夠深。中國積體電路發展受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所以它的動力不會變。」

魏少軍指出,中國在IT技術與產業的發展,是過去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中國生產了全球絕大部分的電子資訊產品,如平板、手機等,這是中國應用大量積體電路的根本原因。從中國科技相關企業在海內外的市場佔比可見,中國科技業者有相當大一部分市場仍在中國本地,中國一級供應商提供的元件大部份也都是針對本地市場。

魏少軍強調:「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市場是因為早已融入了全球,全球化趨勢沒有變,晶片在美國設計、台灣加工、馬來西亞封裝,最後送到中國生產分發全球,這種大趨勢也沒有變。在這些沒有變的大趨勢下,別的東西想變也很難。」

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國家發改委」(EETT編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4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而「新基建」專案中絕大多數是IT技術。IT技術支撐著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及城鎮化,IC則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

魏少軍指出,5G的發展將徹底改變整個工業結構。未來5~10年中國工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都要靠5G,美國制裁華為,就是因為它看到了5G的關鍵核心作用,甚至可以說5G是一個劃時代、具有分水嶺作用的技術。汽車電子目前雖建樹不多,但中國大陸至少與三家國際車廠——GM、VolksWagen、Honda達成了合作,其中有30%的汽車在中國大陸生產;汽車電子的「本地化」是必然趨勢。

提及中國未來產業發展,魏少軍表示凡事要做好準備——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悲觀預測是全面脫鉤;他指出,法國前總理去年在中歐商學院的一場演說中非常明確提到「脫鉤了」,未來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個世界、兩個體系,中、美各自發展自己的科技/技術體系。他最後強調,在當前的狀況下,中國仍然要維持清醒的頭腦、切勿過度強調「國產替代」,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會有太多實際的幫助。

 

本文原刊於《EE Times》出版集團ASPENCORE旗下簡體中文網站《國際電子商情》(ESM China)

活動簡介
TAIPEI AMPA & Autotronics Taipei X Tech Taipei 2023「智慧領航車聯網技術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的代表業者與專家齊聚一堂,透過專題演講、現場應用展示以及互動論壇,深人交流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的融合應用,基礎設施以及安全測試與標準化等主題,帶來一系列迎接車聯網時代必須掌握的最新技術與市場趨勢,協助工程師進一步探索充滿無限可能的智慧移動大未來。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