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NB-IoT將實現真正無所不在的連網
無論是海運或長途貨運的資產追蹤,或者是遠洋漁業、農人或公用事業從業人員而言,衛星網路是大範圍覆蓋的最可靠方式,也是以窄頻物聯網(NB-IoT)處理低頻寬流量的上策。

儘管有少數超大規模業者付出大量努力,「隨時隨地連網」仍然屬於遠大的理想──對單獨橫渡大西洋、徒步穿越澳洲內陸荒漠,或是身在橫越印度拉賈斯坦邦平原貨運火車上的人來說,連線多人電競遊戲會是迫切需求嗎?然而在那些偏遠地區,基本的窄頻(NB)連結卻能帶來非常大的價值。
無論是海運或長途貨運的資產追蹤,或者是遠洋漁業、農人或公用事業從業人員而言,衛星網路是大範圍覆蓋的最可靠方式,也是以窄頻物聯網(NB-IoT)處理低頻寬流量的上策。
衛星NB-IoT來勢洶洶
衛星NB-IoT早已不是純概念性產品。美國業者Skylo Technologies以現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為基礎的概念驗證NB-IoT就是一個好實例;該公司執行長宣稱,這套系統無需對衛星本身進行任何改良,衛星僅作為連接小型地面站(earth-bound hubs)的反射鏡,成本僅及其他方案的5%,單一地面站的成本在100美元之內。Skylo已獲日本軟銀集團投資1億美元,且已開始與印度的BSNL電信業者展開合作。
西班牙衛星通訊營運商Sateliot則採不同的方式與丹麥的衛星通訊技術開發商Gatehouse合作,雙方計劃佈署在近地軌道運行、以多個小型衛星組成的基地台。歐洲盧森堡業者OQ Technology已在低軌道衛星試營運,並計劃以第三方衛星提供SDR為基礎的服務給本身的衛星群;該公司聲稱已解決都卜勒效應(Doppler)及非靜止(non-stationary)衛星相關的議題。中國似乎也有相關的動作,在5月發射了兩具IoT衛星,作為未來2~3年內打造更大衛星群的基礎。這個領域不但已跨過概念證明的階段,且積極邁入打造實用網路的新里程。
軟體彈性的需求
話雖如此,當前的3GPP標準並未充分支援非地面技術,以上各家業者的努力只能避開此一限制。3GPP開發中的第17版標準(Release 17)會對非地面使用模型提供更好的支持。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新版3GPP中的改變,是否可用全軟體定義數據機(SDM)來支援?否則前述的測試佈署將出現問題,特別是嵌入於已發射衛星中的硬體。
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是,當與IoT裝置交換數據時需要知道數據所在的位置。以遠洋貨輪上貨櫃的資產追蹤器為例,後者應提供GNSS (全球版的GPS)支援,因此應在微幅提高成本的條件下適用於同一平台。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且快速發展的新市場機會,其演變不僅會影響衛星而且還會影響地面的佈署。
本文中文版由CEVA供稿;責編:Judith Cheng




訂閱EETimes Taiwan電子報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