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野火災情紀實:沒人想成為難民!
以下是來自《EE Times》專欄作者Ann Thryft的親身經歷──受到近期肆虐美國北加州的嚴重野火災情影響,她被迫離家避難…

第一個晚上,我們接受一位就在我家後面不遠執勤的郡警長建議,到一座教堂的停車場睡在自己的車子上──在收到他建議的一個小時前我們其實就撤離了,但是我們居住的區域山林層疊、人煙稀少,根本找不到可借宿的旅館,繞了一大圈又在晚上10點左右回到家附近。
我們本來想著也許還是可以睡在家裡,因為我們住的地方距離聖塔克魯茲山區閃電複合大火(CZU Complex Lightning Fire)的火場還有幾英哩遠,應該可以躲過。但是當我們回到家附近,看到天空已經是紅通通的一片,就像消防車的顏色那樣,而時間已經是晚上10點。於是在緊急收拾了一些東西之後,我們又回到小小的Hyundai掀背車上。
在短短兩個小時的警報應變時間,這輛車已經塞滿了兩個50+中年人日常生活所需──我們只能希望如此,而且祈禱只需要撐一到兩個星期──然後從只能往前、無法掉頭的道路駛離…
2018年加州營溪大火(Camp Fire)期間被毀的天堂鎮(Paradise),也採取這種「單進單出」的交通管制;那是一場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損失排名史上前三大的野火。眼前的這場野火之破壞力在本州「只」排名第11大,受到巨大影響的只有聖塔克魯茲郡相對較小、較偏遠的區域。
在三天之內,共有7萬7,000人從北郡(North County),以及一小部分的南方聖馬特奧郡(San Mateo)疏散至只有幾千個旅館房間的聖塔克魯茲市;還有更多災民從山上逃到矽谷、穿過舊金山灣前往北加州,甚至離開加州。從疏散到截稿為止已經過了五個星期,還有超過900個像我們一樣的災民仍無法回家。
相較於1989年的舊金山洛瑪普列塔(Loma Prieta)大地震,這段時間聖塔克魯茲郡有更多被野火毀損的房屋,以及因此喪生、流離失所的居民。
超出地方負荷的災難
大批疏散的災民在最初幾日湧入地方基礎設施與支援系統:包括住房、政府機構、社交網路與各種通訊。連續有好幾天,每天都有更多鎮的居民被要求疏散。我們的地方郵遞被遷移到另外一個鎮的郵局,又因為該鎮也開始疏散而遷往車程半小時的更遠城鎮。我們聽說有人排了四個小時的隊還是沒領到郵件,很多災民都是超過一個月以上沒收到信了。
要追上每一天都在變化的重要災情訊息讓人心累,社交網路有時幫助很大又通常沒什麼用;不過個人會向地方官員示警地方性問題,並彼此提醒資源問題。整個郡雖然很小,又因為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而資源吃緊,但是能很快自我修正;郡政府迅速行動,並有來自州政府以及知名地方婦女團體的協助,在短時間內為災民募集了所需資源。
我們睡在教堂停車場的那天,還有其他很多人也跟我們一樣。兩天之後,我們發現我們的房屋保險能支付旅館費;一個多星期之後,我們才知道我們的房子是還在、還是被燒成了平地;過了更多個星期,我們才得知朋友與鄰居的狀況。
許多熱心的山區居民社群自主成立了消防志工隊,加州森林保護與消防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restry and Fire Protection)也卯足全力拯救許多房舍。我的鄰居有一半都失去了家,我們算是比較幸運的──地方消防員拯救了我們家。
自動化系統無法應變異常情況
能及時疏散並不是每個人都覺得幸運,我們感覺自己像難民一樣…於是我們嘗試遠端工作,在災難中還是照常生活,這讓我們有了一番全新的體悟。突然之間,你必須要在網路上訂購所有必需品──包括衣服、衣架、藥物…甚至是最喜歡的枕頭──同時猶豫著該填哪一個送貨地址,因為暫居的旅館總是在換。
更糟糕的是,試圖讓我們在「路上」(無論是一整天或一整個月)能全面保障資安的遠端工作技術障礙極度惡化(關於這個我將在之後的專欄文章中進一步討論)。還有一個很基本、幾乎看不到的技術問題,讓我們許多人在疏散期間有如生活在地獄;以我們當地的情況來看,這存在一種文化衝突。
消費者使用的自動化系統並沒有被設置為能因應各種例外情況,這類系統的設計者與佈署者未考慮到人們的不同處境、對技術的偏好程度,或者是可能遇到的限制,更別提當你的資料像是帳號突然無法使用時會發生的狀況。
無論是銀行存款或是信用卡帳戶,還有電力、電話、網路等公用事業,或是已經業務量吃緊的美國郵局,我的經驗是它們缺乏對於甚至有95%的時間都存在可能之例外情況的認知。最近雲端網路安全業者Bitglass行銷副總裁Kevin Sheu接受《EE Times》訪問時就指出,遠端工作、不受管理的裝置以及人們使用的不同類型裝置,讓每個人都成為例外情況。
讓人抓狂的雙重身份認證
所有這些自動化系統都假設人人必定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或者至少有能接收簡訊的手機;其實我們這些住在山區的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我們會使用有線電話,因為它們就算在停電的時候也能正常運作。還有電腦,我們還是用乙太網路連結纜線數據機(cable modem)。
除了發生野火期間,每年冬天山區都會發生停電的狀況,往往是因為暴風雨摧毀電線,遑論電力公司有目的停擺。蜂巢式通訊塔常常罷工,Wi-Fi也是,所以我的手機通常只能撥打電話;而且因為我住的地方大多數時間收訊不良,手機在我家根本無用武之地,我只會在出外時使用。
基於安全理由,我還是偏好以郵寄方式支付帳單,跟我大多數鄰居一樣;但顯然這是與住在山腳下靠近矽谷的那些人非常不同的文化,完全是例外情況。
曾幾何時,雙重身份認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2FA)成為線上登入的主流方法,這讓你可以選擇接受驗證碼的的方式──語音電話、電子郵件或是接收簡訊;至少只要使用者在家裡,其中就會有能用的。但是當我的電腦從一個新的IP位置(例如在旅館)登入,很多情況下我的2FA選項只有接收簡訊這一種。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無作業(no-op),意味著我得去找一個語音電話號碼,然後透過可笑冗長的功能選單找到一個真人客服,說服他我就是我本人。如果你的帳號號碼留在家裡某個地方,這個過程會更困難。疏散期間,為了確保我的信用積分(FICO score)不會消失,我用了很多很多次這種聯繫客服的方法,將以往透過紙本郵件支付帳單的方式改成電子形式。
最糟糕的一次,我花了45分鐘與一家全世界最討人厭ISP的「技術人員」在線上對話,他不斷告訴我可以透過電話接收狀態通知(status alerts),直到我終於被告知不行、我的唯一選項仍是簡訊。而其實早在四年前,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就不鼓勵在多重身分認證上採用簡訊方式。
天災意味著例外情況存在
今年加州的野火季開始得很早,而且其規模很難理解。從衛星空拍照片可以看到我們居住的聖塔克魯茲山區(CZU)火場,還有另外兩個在北邊的更大火場。光是CZU區域的閃電複合大火就延燒5個星期,在加州森林保護與消防部宣布火場的99%已經獲得控制之前,延燒面積已經高達8萬7,000英畝(約3萬5,208公頃)。
北加州野火延燒區域。(圖片來源:NASA)
如果讓我做個結論,撇開我新發現的社區個人意識,就是自然實在太強大,而我們人類呢?真的很渺小…而我們的系統、自動化等等科技設置,就是沒有準備好因應如此規模的天災。這需要在短時間內修正!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Don’t Wanna Live Like a Refugee,By Ann R. Thryft )




訂閱EETimes Taiwan電子報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