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必期待自動駕駛「iCar」?
在過去五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看到了一場拿「自動駕駛」當幌子的數十億美元豪賭;Uber與Tesla都向世人證明了,大眾車款中若有設計不良的自動駕駛系統以及不恰當的駕駛人監視系統,將面臨多麼沉重的責任風險...

你有iPhone嗎?你是否曾經在戴著口罩或其他蓋住臉的東西時,嘗試用Face ID來解鎖手機?這當然行不通,因為該軟體在現實世界的應用中太過脆弱;儘管Apple聲稱Face ID的設計考量了使用者戴帽子、圍巾、眼鏡、隱形眼鏡以及多種太陽眼鏡的情況,卻沒有訓練其演算法辨識戴口罩的人臉,遑論全罩式的呼吸器…這是為什麼?
在消費性電子領域,軟體的脆弱性是存在了數十年的事實──年過四十的朋友們大概都遇過藍白當機畫面(Blue Screen of Death)的恐怖經歷(沒聽過/看過的小朋友請參考下圖)。在PC上,脆弱的軟體意味著做到一半沒存檔的工作得重來;在手機上,就是漏接電話…在遊戲機上,你可能會氣到想搥牆──因為好不容易才打敗大魔王。而在一些關鍵任務環境例如航太、國防、工業、醫療與汽車等領域的應用,脆弱的軟體還可能賠上人命。
如果你的iPhone裡的Face ID軟體,因為你的臉被遮住所以失效,你只要輸入密碼就可以解鎖了,輕而易舉,但如果是你的車用電腦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發生了前面提到的藍白當機畫面,恐怕黃泉路就是你的目的地。
大致說來,這就是為何那些雲端、運算以及消費性電子巨擘們如Apple、Google、Intel、Microsoft與Nvidia等,在過去數十年於車用系統這種關鍵任務應用中幾乎毫無進展,因為要達到所謂的「車規」等級相當困難,而且得花費大把時間進行驗證。
Uber這家公司似乎就沒好好想過、或者不在意讓重達2公噸的Volvo XC90無人駕駛車輛滿街跑的風險,而且只使用測試軟體以及缺乏訓練的安全駕駛員;它們太衝動地以「迅速行動、打破常規」的美國矽谷精神,想要在自駕計程車服務市場上搶得先機,於是在2018年3月於亞利桑那州坦帕(Tempe, Arizona)的街道上發生撞死行人的事故。
在2020年12月初,Uber旗下的ATG (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被賣給一家新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標誌著其涉足自動駕駛服務的野心邁向終結──在砸了大錢卻仍賠上無辜的人命之後;而別忘了,那個運氣不佳的安全駕駛員還面臨過失殺人罪的指控。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有時候天才與蠢材之間的區別只在於是否有「事後諸葛」的見識。
在過去五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看到了一場拿「自動駕駛」當幌子的數十億美元豪賭;Uber與Tesla都向世人證明了,大眾車款中若有設計不良的自動駕駛系統以及不恰當的駕駛人監視系統,將面臨多麼沉重的責任風險。而Apple就像以往Apple會做的那樣,明智地站在一邊觀望事態發展,靜靜等待時機…
忘了自動駕駛iCar吧…
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聞從來都不缺,Waymo無疑是一家也在該領域穩步發展的公司;不過看看以下的YouTube視訊,大多數自駕車的行駛場景是空無一人、風和日麗的亞利桑那州街道,而你可以想想這與你每天開車出門的路況有多大的區別?
自動駕駛對大多數車廠來說已經不再是短期目標,它們已經理解該類系統的成本以及責任風險有多麼重大。就連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都面對了這樣的現實──自動駕駛對於私人乘用車來說,是複雜、成本過高的功能;它們在一篇最近的文章中表示:「強化的SAE Level 2自動駕駛功能,避免了Level 3的成本、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EE Times》的讀者可能早在18個月前就因為讀過筆者的另一篇文章而意識到,「不必期待L3~L5自動駕駛大眾車款」,產業界的趨勢顯然是朝向「L2+」方向邁進,也就是人類駕駛始終需要承擔責任。
Apple無疑是出色的消費性電子業者,而「iCar」會是該公司首次涉足任務關鍵、講究功能安全的車輛系統產品。市場的iCar傳言還讓光達(LiDAR)技術跟著水漲船高,但我其實懷疑Apple究竟是否會考慮使用光達,因為還有像是攝影機、雷達等等已經被廣泛應用測試並經過證實的成熟技術。
如果Apple真的推出iCar,它們就會賣掉每一輛從生產線完工的產品,不需要考慮Tesla等等競爭對手。所以,忘了自動駕駛iCar吧…Tim Cook是非常明智的人,如果有不會牽扯任何法律或責任風險,更便宜、更安全的選項,他一定會抓住機會。
協同駕駛
若是iCar將在2024年開始量產的傳言屬實,以車輛製造的流程來看,現在該產品已經大部分設計完成──就算只有虛擬版本的「數位孿生」──Apple應該已經開始與Tier One或Tier 2供應商合作。而在筆者心目中,自動駕駛系統的首選Tier One供應商會是Veoneer,這家公司開發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叫做「協同駕駛」(Collaborative Driving)。
(圖片來源:Veoneer)
協同駕駛號稱能將人類駕駛員的最佳特性以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駕駛員監測等機器智慧,融合到複雜的駕駛系統中,但人類駕駛員還是從頭到尾必須承擔駕駛責任。高性能駕駛員狀態分析將被用於監視人類駕駛的注意力、分心、打瞌睡、值勤或是受傷的程度,並針對人為因素以及行為研究發展警報與干預策略,以維持人類駕駛與機器的共生(in the loop)。
(圖片來源:Veoneer)
雖然Apple會需要與眾家車用零組件供應商合作才能實現iCar的量產,事實證明該公司在電源管理、電池技術、軟體定義架構以及空中下載更新等方面具備廣泛的專有知識。而顯然Apple也在晶片設計(智慧手機應用處理器/PC處理器)、作業系統設計(macOS/iOS)以及人機介面設計等方面具備相關專長。
因此,我認為Apple會以車用資通訊娛樂系統驚豔汽車產業,藉由一套我會命名為iCarOS的作業系統,以及一系列車用資通訊娛樂系統處理器──我會把第一款命名為C1 (Car1),還有強韌、最尖端的視線追蹤技術以實現我們現在很難想像的身歷其境座艙內使用者體驗。
由於Apple的Face ID無法辨識口罩,但在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流行期間,iCar會需要一套能因應日常駕駛狀況的駕駛員監視系統,這在筆者先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更多的探討。不過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繼續分享我認為iCar的駕駛員監視系統表現「落後」,可能已經與一些明顯的技術領先者如Seeing Machines等合作…敬請期待!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Why Apple ‘iCar’ Won’t Be Self-Driving,By Colin Barnden)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訂閱EETimes Taiwan電子報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