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智慧控制器產業鏈及機會

2021-10-12
作者 Momo Zhong,國際電子商情(ESMC)

以5年為一個時間段來看,2015年中國智慧控制器產業市場規模是人民幣1.17兆元,2020年其數值便增加至2.37兆元;預測到2026年,這一數值將接近5兆元…

在電子元件大家族裡,具備控制功能的元件有很多。小到元件單品,例如CPU、MCU、繼電器、電容等,大到控制模組,諸如LED控制器、門禁控制器、電動車控制器等,控制器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各個產業。

本文探討的「智慧控制器」正是應用在智慧型儀器儀錶和智慧設備中的一種嵌入式電腦控制單元。它一般以微控制器(MCU)晶片或數位訊號處理器(DSP)晶片為核心元件,輔以周邊類比及數位電子線路,並寫入相應的電腦軟體程式,以此完成特定的感知、運算和控制功能。

2015年以來,受消費者對終端產品的智慧化需求驅動,智慧控制器市場規模加速擴大。以5年為一個時間段來看,2015年中國智慧控制器產業市場規模是人民幣1.17兆元(幣別下同),2020年其數值便增加至2.37兆元,整整翻了一倍;預測到2026年,這一數值將接近5兆元,再次實現翻倍成長。

2015年以來量價齊升

就產業的總體格局而言,智慧控制器產業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緩慢成長階段(1990~2000年)

早期智慧控制器產業發展比較分散,往往依附於下游細分產業,作為整體產品中一個附屬元件而存在。直到20世紀90年代,資訊化時代開啟,網際網路開始普及,小家電產業興起。作為家電上游產業的智慧控制器產業逐步從家電整機製造產業中分離,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這一時期,專門生產智慧控制器的製造廠商數量並不多,他們多服務於小家電企業客戶,業務量相對較小,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專業製造廠商。至於大家電企業主要通過自產或進口智慧控制器來滿足智慧化需求。

(2)規模化生產階段(2001~2010年)

隨著終端使用者對自動化和智慧化的需求不斷提高,家電產品由傳統的機械式運作模式轉變到單體智慧控制模式,因此家電產業成為最早一批大規模應用智慧控制器的細分產業。隨後,汽車電子、電動工具等產業也紛紛加入,由此智慧控制技術逐步成為一個專業化、獨立化和個性化的技術。

同一時期,全球家電龍頭湧進中國市場,智慧控制器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促使產業步入規模化生產階段。而最先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專業製造廠商初露鋒芒。例如2007年拓邦於中國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智慧控制器產業首家上市企業,開啟了本土智慧控制器的資本之路。

(3)產業升級階段(2011年至今)

2011年至今,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不斷提升研發水準和產品生產品質,智慧控制器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進入了產業升級期。升級現象一是,下游客戶對智慧控制器的需求從上一階段的「三化」(專業化、獨立化、個性化)升級為「新三化」(智慧化、連網化、高階化)。這要求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不僅要有技術和研發實力的持續提升,還需要在產能擴張、人才儲備、資源調配等方面有所深耕。

現象二是智慧控制器的下游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從原本的小家電、汽車電子、電動工具逐漸往智慧家庭、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滲透。這要求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的技術實力及產品適用性不斷提高。


比最佳的同級展現更好的表現


經歷上述積累,智慧控制器產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2015年起頭部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的產量、銷量、平均價格均呈上升趨勢。以中國7家智慧控制器上市公司的業務資料為例,產量上(圖1),TOP3的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慧3家的智慧控制器產量分別由2015年的7,033萬個、4,862萬個、5,303萬個增加至2020年的14,331萬個、14,897萬個、7,525萬個,平均翻2~3倍。銷量(圖2)上,2020年中國7家上市公司的產量總計4.62億個,銷量總計4.47億個,產銷率達到95%以上,呈現產業總體供需緊平衡的特點。

 

2015~2020年中國7家上市公司的智慧控制器產量(單位:萬個)。

(來源:上市公司年報,國際電子商情製表)

 

2015~2020年中國7家上市公司的智慧控制器銷量(單位:萬個)。

(來源:上市公司年報,國際電子商情製表)

 

平均價格上,中國市場中智慧控制器的平均價格呈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28元/個上漲至2020年32元/個。業內共識是,隨著控制器向智慧化、連網化發展,智慧控制器結構及功能逐步複雜化,製造廠商的高附加值業務形態逐步推進,智慧控制器價格將持續提升。

智慧控制器的產業鏈分析

對於智慧控制器的產業鏈構成,業內的看法基本相近,依照成本佔比分為上游元件、中游製造生產、下游終端應用(圖3)。以下逐一分析:

 

智慧控制器的產業鏈構成。

(來源:市場研究機構及各公司官網訊息,國際電子商情製表)

 

(1)上游

智慧控制器上游呈現高度集中的市場格局。最典型的是IC晶片,其成本佔總成本的23%。其中的MCU和DSP是智慧控制器最核心的元件,直接影響產品性能,屬於技術壁壘高、毛利率高的產業。

MCU方面,海外龍頭佔據絕對優勢,2020年CR5 (瑞薩電子、NXP、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和Microchip)達到75.6%;中國本土MCU公司主要有兆易創新、中穎電子、上海貝嶺、華大半導體、國民技術等。

DSP方面,中國近十年就已經推出比肩世界水準的晶片。但由於DSP應用具有特殊性,中國軍用需求較為緊迫,目前DSP產品較為成熟的公司大部分都具有國家背景(進芯電子除外)。中國主要DSP廠商有:中電科14所、中電科38所、湖南進芯電子、北京中星微電子等。

MOSFET方面,英飛凌、安森美、意法半導體、東芝和瑞薩電子這5家國際廠商的市佔總計約60%,擁有市場話語權:其他元件公司有臻鼎科技、寧波欣達、旗勝電器、東山精密等。

(2)中游

由於智慧控制器是一種非標準化產品,存在客製化需求,並且下游應用廣泛,所以目前產業集中度較低。市場競爭格局較為分散,製造廠商之間的競爭壁壘主要來源於規模優勢。

根據企業實力、規模和特徵,可將全球智慧控制器廠商分為四類:

A.大型專業智慧控制器廠商:這類廠商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家,進入智慧控制器領域較早,產品線廣,生產規模大,綜合實力較強,產品主要針對高階市場。代表企業有英國Invensys、德國Diehl;

B.中等規模智慧控制器廠商:該類廠商具有良好的成本優勢、較強的專業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市場反應速度較快,產品主要針對中高端市場。代表企業有拓邦股份、和而泰、貝仕達克、朗科智慧、英唐智控、和晶科技、華聯電子、瑞德智慧、振邦智慧、朗特智慧、深圳高科潤等。

C.全球化的EMS企業:該類企業主要業務是提供專業電子代工服務,通常產品研發和設計能力較弱,但製造規模龐大,全球化營運帶來一定的成本優勢。代表性企業為偉創力、金寶通等。

D.小規模智慧控制器廠商:由於智慧控制器產業整體進入門檻較低,導致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小規模廠商。他們在技術和研發能力、產品品質等方面比較弱,服務的客戶也以對價格較為敏感的中小型家電企業為主,銷售利潤率較低,競爭較為激烈。代表企業有深圳弘志半導體顯示技術、寧波銘瑤自動化科技等。

不難發現,中等規模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多集中於中國本土企業,其成長勢頭也最為迅猛。以海外龍頭Diehl為例,其控制器收入自2017年起持續下降;而中國智慧控制器的海外收入則從2015年開始快速增長,不斷斬獲TTI、伊萊克斯、西門子等大客戶。尤其是在家電與電動工具領域上,由於目前海外終端企業已基本實現智慧控制器外包,中國國產製造廠商仍在跟進這一趨勢之中,以此估計,中國製造廠商能在市值約300億左右的第三方家電智慧控制器市場上有所作為。

至於中國國產智慧控制器的崛起原因,外因源於中國本土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國產替代浪潮的推進;內因則得益于本土製造廠商往往具有良好的成本優勢,同時具備較強的專業研發能力和製程製造能力,市場反應速度快,客製化能力強。據觀察,中國國產廠商通常會選擇在某個或某幾個擅長的細分領域深耕,直至能夠進入中國外著名終端企業的供貨體系,以此在中高端市場上站穩腳跟、穩步發展。

當然,與國際頭部廠商相比,中國本土的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在經營規模、技術積累、研發實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補齊短板。

(3)下游

智慧控制器下游應用廣泛,涵蓋了汽車電子、家電、電動工具和工業設備裝置、智慧家庭、鋰電池、醫療器械和消費電子等眾多領域。下游終端企業的競爭壁壘在於市場行銷能力和品牌能力。

具體名單上,下游參與者以各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為主,如汽車電子公司柏格華納、尼德科,以及一汽集團、大眾集團,家電領域的美的、海爾、蘇泊爾、惠而浦等,電動工具領域的創科實業、德昌電機等。

智慧控制器未來有何發展機會?

(1)從需求的角度看,雲端運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正快速發展,智慧化產業市場熱度不斷提升,AIoT應用不斷拓展,都將推動智慧控制器市場需求,尤其是中國市場。

僅看中國的家電市場,根據IDC資料,目前中國家電產品的智慧化率仍有提升空間,廚房家電的智慧化率僅25%、生活電器僅28%、白色家電45%。由此,應用於家電產品的智慧控制器仍潛力十足。

(2)從供給角度看,目前中國智慧控制器產業集中度較低,隨著產品複雜度提高、專業化分工的深化,產業集中度可望提升,並逐漸前端向集中。

一方面,出於對產品要求的提升以及成本控制的考慮,那些自產智慧控制器的下游終端企業開始將智慧控制器外包給專業製造廠商進行設計生產。由此,中游製造廠商就會更容易在相關技術上覆蓋更多的客戶需求,且在成本上更有優勢。

另一方面,智慧控制器的需求升級和智慧控制技術會快速發展,終端產品智慧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市場對對智慧控制器的品質要求會更高,那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小規模製造廠商將被淘汰,產業將會越來越集中分工,中高階市場的准入門檻會逐步提高。

(3)智慧控制器產品核心技術在於軟硬體設計能力,即中游製造廠商如何靈活應對不同產品、不同客戶、不同細分市場的非標準需求。技術方面,智慧控制器更新換代較快,再加上下游客戶對產品的個性化、客製化需求,智慧控制器廠商自身需要擁有較強的研發和設計能力、長期的資金投入、較快的反應速度,以及較高的中試能力、製程技術能力、檢測與品質管控能力。

同時,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製造廠商需要具有較大的生產規模,以及豐富的生產經驗。例如,中國上市公司朗特智慧曾表示,其業務戰略側重點是自主品牌及ODM業務,並加大力度提高研發技術和深入展開ODM合作。

(4)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大多國際知名家電等終端企業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向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採購智慧控制器。這將有利於終端企業更聚焦於品牌經營,提高生產經營效率,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對中國智慧控制器製造廠商而言,將有利於逐步走向全球市場。

一般情況下,對於智慧控制器產品,本土製造廠商從資質審定到成為國際知名終端企業的合格供應商需要6~12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一旦通過最終審定,製造廠商就被納入到客戶的全球供應鏈核心供應體系,接受其全球生產基地的採購設計及採購委託,這種合作關係較為穩定和長期。所以本土企業要做好走向全球市場的準備,技術、品牌兩手抓,靠硬實力征服市場。

本文原刊登於ESMC網站

 

 

 

 

 

 

活動簡介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