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應鏈分析 全球半導體產業新趨勢成形?

2021-10-18
作者 李晉,國際電子商情(ESMC)

在新冠疫情重創全球供應鏈體系,以及半導體被一些國家視為掣制別國科技發展利器的背景下,各國更加堅定完善本土供應鏈的決心,這會扭轉過去幾十年來的主流趨勢嗎?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各國更重視半導體供應鏈的建設,全球化發展態勢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即便搭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產業的發展速度也會比之前更慢,也無法挫敗大家對半導體產業投資的積極性。

特別是新冠疫情重創全球供應鏈體系,加上大國之間升級的貿易爭端,半導體被一些國家視為掣制別國科技發展的利器。在此背景下,更加堅定了各國完善本土供應鏈的決心,這會扭轉過去幾十年來的主流趨勢嗎?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是否會因此而倒退?

半導體全球化總趨勢不變

在今年第二季,美國、韓國、歐盟公佈了半導體策略——美國通過《2021年美國創新暨競爭法案》(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USICA),計畫在5年內投資520億美元;韓國《K半導體戰略》則預計在10年內投資510萬億韓元;歐盟19國推出的《歐洲晶片法》將向晶片產業投資500億歐元,同時歐盟還推出了《2030數位羅盤》(2030 Digital Compass) 計畫,目標是10年內生產全球20%高階半導體。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省在6月宣佈,已經確立《半導體數位產業戰略》,將最佳化日本半導體產業的佈局、加強產業韌性。中國雖暫未公佈半導體戰略,但近年來一直都在加碼投資,例如,中國在國家大基金1期和2期項目中,累計向半導體產業投入了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另有業內人士猜測,中國或將在未來10年內,向半導體產業投入人民幣上兆元的資金。

如今,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建設本土半導體產業鏈,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半導體產業將不再全球分工?

年初,《國際電子商情》(ESMC)在籌備1月刊的「2021年展望」主題文章時,曾針對國際大環境現狀與受訪者做過探討。我們分別向兆易創新CEO、感測器事業部總經理程泰毅和安森美(onsemi)中國區銷售副總裁謝鴻裕拋出了問題——未來,國與國之間的「出口管制」和貿易戰常態化,這將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帶來哪些影響?

在程泰毅看來,半導體全球化總趨勢不會改變。他表態:「在過去幾十年裡,半導體產業都是全球化,當前產業所面臨的衝擊,無法從本質上改變全球化的合作和競爭。智慧化的時代才剛剛開始,這對全球化的產業和企業而言都是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可能比新常態的機會更大。在新的智慧化機會面前,本土化公司將能早期參與專案計畫,而且這個參與是透過全球化的合作、全球化的IP、全球化的工具及供應鏈完成。」

謝鴻裕認為,半導體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暫無一個國家能單獨提供完整的供應鏈。「由於供應商、客戶都來自全球各地,因此保持市場開放至關重要。半導體產業一直在尋找方法,以協商緩解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方案,確保開放和包容的市場環境、促進創新,鼓勵政策制定者通過交換合作的方式來解決潛在的貿易爭端。」

《國際電子商情》也傾向於支持「半導體全球化總趨勢不會變」的觀點。因為半導體是高階﹑精密﹑尖端的產業,其產業鏈極長、複雜性極高,比如晶片製造環節就涉及了50多個產業、2,000~5,000道工序。更何況一條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包括了上游的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生產設備、EDA軟體、IP核心等,中游的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下游的各類半導體應用,如物聯網、新能源、PC、醫療、通訊、汽車、工業等。

如果以核心半導體設備微影機為例:荷蘭ASML的EUV微影機是唯一能生產7nm/5nm晶片的設備,一台EUV微影機大約有10萬多個零組件,其中90%的零組件和技術來自全球各地,如光源來自於美國Cymer (2013年被ASML收購)、光學模組來自德國蔡司、計量設備來自美國是德科技、傳送帶來自荷蘭VDL……僅是EUV微影機,所有零組件和技術無法做到僅由一國包攬,更別說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另外,半導體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企業長期堅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分析師預估,如果美國想要實現全半導體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它需要投入9,000~12,250億美元資金。對很多國家而言,很難支撐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各國只有揚長補短、發揮不同的優勢,才能實現共贏。

新冠疫情加速供應鏈本土化

雖然供應鏈全球化的總趨勢很難被撼動,但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各國的半導體產業也凸顯出一些新特點。尤其是,自2020年第一季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到現在全球疫情已經反彈了好幾波,隨著新冠疫情常態化和國際貿易關係激化,各國半導體產業鏈也呈現出本土化的態勢。

具體來看,新冠疫情的反覆爆發影響了半導體企業的營運。今年第二季期間,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台灣的部分半導體企業因疫情而短暫停工;6月底,馬來西亞政府宣佈無限期封國,該國的行動管制令規定:符合特定製造產業規範的企業,可在封國期間安排60%的生產線員工進廠作業。隨著疫情的加重,政府甚至還要求工廠產線只能出勤10~20%的員工,不合規的工廠則強制停產。

如果僅是部分地區的個別企業短暫停工,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不會太大,但降低生產線員工的出勤率適用馬來西亞的所有半導體工廠,即使並未強制要求企業停工,也很難保證不影響產品及元件的供應。新冠疫情就如一個不定時炸彈,企業的供應鏈越長則風險性就越大,為了保證產品的穩定供應,有廠商開始向中國市場轉移產能和需求。

據內知情人士向《國際電子商情》爆料,如今已經有一些電子零件/成品、醫療器械和防護產品等回流至中國市場。易凱達市場總監唐海南也說,回流至中國的電子訂單以小家電、手持類產品為主,不過東南亞疫情為中國電子產業供應鏈的衝擊力度有限。

方寸微電子科技執行副總裁葉智輝說,許多半導體大廠在東南亞、印度、台灣有設廠,這些地區的部分工廠短暫停工,會拉大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元件的缺口。「包括感測器、處理器、人工智慧晶片,甚至一些高階的產品,如汽車MCU及與安全相關的元件,都在慢慢轉向中國市場。」曦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MO王潔補充。

據《國際電子商情》分析師觀察,雖然前幾年電子製造業為節省人力成本,把部分產能外遷至東南亞、印度等地,甚至出現了「中國全球製造中心的地位被撼動」的說法。隨著新冠疫情在東南亞國家一次次失控,多家跨國企業被爆出因員工染疫而緊急停產,疫情防控能力迅速上升為跨國企業選擇落戶的首要條件。

在半導體產業新格局下,企業透過縮減半導體供應鏈的長度,選擇給本土供應商更多機會,從而也推動了本國產業鏈的建設,也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趨勢。不過,這不意味著各國就應該「閉門造車」,只有開放的市場才能夠發展起半導體產業。

供應鏈端如何緩解產能壓力?

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8吋晶圓產能緊缺,引發了全球晶片產能緊張、漲價。到2021年下半年,汽車晶片的緊缺程度雖有所緩和,但半導體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再持續1~2年。在這種情況下,原廠和經銷商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究竟如何緩解這些壓力呢?

王潔表示,整個產業都處在產能緊張的階段,目前交期壓力是客觀存在的。面對這種普遍性的壓力,原廠做好內部需求的預判和規劃,也要與客戶商討預留交付的時間,在交付過程中隨時與客戶保持溝通,讓雙方都有一定的緩和空間。

葉智輝以方寸微電子為例,方寸微的產品均基於12吋晶圓,在交期和成本方面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不過,由於產品型號較為集中,其需要備貨的型號和成本壓力相對較少。另外,針對核心供應商,該公司採取備選機制,可以極大程度分散風險。

「我們的隔離介面交期稍長。預計今年下半年,所有交期問題均會得到緩解。在全球晶片產能吃緊的情況下,為了緩解產能的壓力,我們與多家晶圓代工廠建立合作關係,還增加了封測端的合作夥伴。晶圓和輔材備貨,從之前的3個月,提升到了半年,甚至1年。」川土微深圳分公司總經理王峰說。

對經銷商來說,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需要新的策略調整。Sourceability亞太區執行總經理Kevin Wang表示,大家開始更多地聚焦在「新基建+內迴圈」上。「實際上,這是對目前世界格局的一個回饋——我們看到『逆全球化』的趨勢在出現和加深。對經銷產業來說,『新基建』將加速升級底層建設,比如供應鏈的數位化、協同製造的數位化、提升即時回應的能力等。同時也要求經銷商更重視中國貨源和終端客戶的需求。」

小結:正處在時代的風口

據SEMI最新預測顯示,2021~2022年期間,全球將新建29座晶圓廠,總設備支出將超過1,400億美元,其中,2021年新建19座晶圓廠,2022年新建10座晶圓廠。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國加大力度投資半導體產業的同時,分析機構也發出警示,現在的投資力度有多大、擴產規模有多強,幾年後供過於求的局面就會有多嚴重。

一方面是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式,另一方面是迫切的終端需求,再加上「國家意志」的大力推動,也讓資本市場更加青睞半導體產業。《國際電子商情》也注意到,雖然近幾年半導體、晶片等熱度持續不減,但是業內始終有一種聲音,呼籲大家理性看待當下的半導體市場。毋庸置疑,當前我們正站在時代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或許是最省力的做法,但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也需要思考更多深層次的問題。

本文原刊登於國際電子商情網站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