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轉型腳步不停歇 2022年數位優先世界成形

2022-01-24
作者 Anthea Chuang

為在疫情中維持運作,各行各業數位化、數位轉型的腳步加快許多,甚至有些從沒想過何為「數位化」、「數位轉型」產業,也開啟了數位轉型的征途…

2020、2021年,全球仍走不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雖一開始全球經濟受到衝擊而停擺,但由於疫情時而舒緩時而告急,為在疫情中維持運作,各行各業數位化、數位轉型的腳步加快許多,甚至有些從沒想過何謂「數位化」、「數位轉型」產業,也開啟了數位轉型的征途。

可以說數位轉型已成為全球在疫情下的「全民運動」。根據IDC所做的調查顯示,有鑑於數位轉型能讓企業在疫情中,維持穩定的運作與營收,因此企業紛紛加入數位轉型的行列,尤其是傳統產業在數位轉型浪潮中有更大的著墨,預期2023年全球超過52%的GDP都將由數位轉型與數位技術投資而產生,亞太地區則最少有65%的GPD來自數位技術的相關貢獻。IDC台灣總經理江芳韻表示,過去的一年裡,企業數位轉型的進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且IDC的調查呈現出與數位落後者相比,處於數位領先者的企業將有高出八倍營收成長的結果。

 

IDC調查顯示,處於數位領先者的企業將有高出八倍營收成長的結果。

(來源:IDC)

 

可見,業者們皆紛紛體認到,數位轉型在疫情之中對公司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如此,企業也發現,即便先前已建立了多堅實的產業鏈結,仍舊會被外力打斷,因此需要不斷地強化產業連結的韌性。IDC預期2024年企業投入的IT預算中,會有51%與數位轉型、建立數位韌性有關,而產業界奮力朝數位轉型的道路上奔去,將在2022年迎來一個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世界。

數位優先帶來無限智慧

數位優先促進企業在數位轉型及相關技術支出的成長速度,將是整體IT支出的兩倍。江芳韻認為,即使數位優先經濟發展的態勢相當明確,然未來3年經濟和商業前景還是處於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因此企業必須有能力因應三大變化——不斷變化的技術、社會和環境對可續性(sustainability)的需求,以及系統性的產業變革,從中建立適應和業務加速能力,才有機會隨著數位轉型曲線的加速而成長。

IDC針對企業朝向數位優先發展,預測2022年台灣資訊與電信市場將受到十大趨勢的影響:1.新世代人工智慧(AI)將朝無所不在人工智慧(Omnipresent AI)發展;2.節能與永續將驅動新一波雲端市場發展;3.數據主權戰略(Digital Sovereignty)興起;4.分散式完整性模型(Distributed Integrity Model)實現以應用為核心的資安防護;5.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發展可期;6.互操作性將是未來工作發展關鍵;7.從擴增實境(AR)到擴增人性(Augmented Humanity);8.混合(Hybird)用戶需求催生數位生態體系,新興產業應運而生;9.元宇宙(Metaverse)部分產業應用正起步;10.零信任架構驅動列印產業轉型。

在上述十大趨勢中,可以發現大多與應用或產業朝「更智慧」發展有關。的確,數位化意味著可以收集到更多大量的資料,若能妥善運用資料,下一代無所不在人工智慧將能實現,並改善現今人工智慧系統因大量人為介入導致的偏差與效率問題,以及類神經網路演算法衍生的信任問題,導致僅能應用在單一領域的現況。

 

當前人工智慧面臨的挑戰。

(來源:IDC)

 

IDC預期,隨著現在的「弱」人工智慧朝「強」人工智慧(亦即無所不在人工智慧)發展,企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需求也將水漲船高。尤其台灣企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預算支出將從2021年的2.87億美元,成長到2022年的3.65億美元,成長率達27%。而企業對人工智慧趨之若鶩的現象,以及數位化進程的發展越臻成熟之後,人工智慧不僅能無處不在,也能透過不斷添入的數位資料,而變得越來越智慧,可望真正做到演算法融合、流程自動化和虛實整合,促使人工智慧應用更為多元普及。

智慧驅動HPC及大頻寬發展

2022年數位優先的浪潮,大量的數據資料加速企業策略及更多應用朝向更智慧的道路前進,而更智慧也意味著對高效能運算(HPC)與大頻寬的需求將更為強烈。若沒有更強大的運算力,大量的資料無法在短時間有效去蕪存菁、分析並預測;若沒有大頻寬、無所不在的連網技術,資料的收集與傳送,或是人工智慧系統的反饋也將無法順利傳達。

  • 高效能運算貫穿產業發展主軸

因此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佈的2022年半導體與資訊四大趨勢——1.雲端服務供應商採混合式IT架構,資料中心更加智慧化;2.大廠開發「自研晶片」,硬體資安合規為下一個焦點;3.「數據共通」驅動新興應用,台廠應開始掌握標準以利接軌;4.「異質晶片整合」有助於新的產業創新生態系成形——即是把高效能運算作為台灣半導體未來營收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亦是貫穿2022年半導體暨資訊產業發展的主軸延伸而來。

其中,「資料中心智慧化」為影響其他趨勢發展的核心。資策會MIC將高效能運算定義為「藉由多個運算單元的強化、連結與拓撲設計,完成高密集資訊與數據的運算、分析與模擬,據以實現更高運算能力、能耗效率的運算基礎設施」。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魏傳虔表示,隨著各類高運算力處理器的開發與連結,加上人工智慧導入雲端伺服器,資料中心將變得更高效率、高效能與智慧化。這些轉變皆肇因於雲端服務供應商為更有效解決客戶問題,積極打造更分散與混合式的運算服務,進而改變IT基礎設施的設備設計與規格,特別是IT設備的微型化,讓更多元的數據驅動應用將能具體實現。

  • 大頻寬帶動網通新趨勢

另一方面,數位化成就智慧化、高效能運算化,亦驅動網路大頻寬化;而大頻寬化則帶動2022年網通五大趨勢。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指出,2022年網通產業發展的主軸為「大頻寬」,牽動包括「低軌道衛星」、「5G新標準制定影響」、「手機影像規格突破」、「行動核心網路上雲端」和「OTT大廠研發自有品牌電視機」等五大趨勢發展。

低軌道衛星與5G新標準可以說是實現大頻寬通訊的主要根基技術。低軌道衛星的運用,被視為為未來的6G技術鋪路,具備傳輸時間短與超低延遲等優勢;雖說5G網路正式開台商用,滿足了人工智慧、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高速率、低延遲的需求,但更大的頻寬、更低的延遲、更大量的連結需求永遠不會停止;加上6G技術不但比5G更快、更穩定、資料傳輸量更大,也有更大覆蓋和極低能源與成本的訴求,因此頗受矚目。資策會MIC表示,2022年將是低軌衛星商用服務發展元年,國際主要營運商Starlink與OneWeb持續佈建「星系」,用戶規模的成長將帶動相關連網終端需求,台灣業者也能因而受惠。

 

低軌衛星發展帶動新產業成型。

(來源:資策會MIC)

 

在5G方面,愛立信(Ericsson)最新的《愛立信行動趨勢報告》十週年版表示,行動網路流量過去10年成長近300倍,如此龐大的資料量,促使5G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該報告並預測,2021年底全球5G用戶將超過6.6億,且5G網路的覆蓋率範圍將超過20億人;不僅如此,5G技術可望在2027年成為主導全球的行動網路技術。更重要的是,從5G普及與用戶數成長速度皆較4G快速,是有史以來成熟速度最快的行動通訊技術,以及有更多電信營運商投入5G FWA佈建等幾個面向來看,即可理解為何在數位優先的世界中,需要傳輸速度不斷提高的通訊技術。

 

全球行動流量年成長率。

(來源:愛立信)

 

甫上任的台灣愛立信總經理周大企表示,新冠疫情、氣候變遷都為地球的環境與人們的生活帶來大問題,但變動中也帶來了新機會,透過無限的連網技術,不僅將帶領人們走過疫情,也將改善人們的生活,讓想像成真。舉例來說,除了上述談到的數位化讓一切變得更智慧,過無限且大頻寬的連網技術,還能讓過去3G、4G時代無法做到的逐一發生,如具備更高智慧的人工智慧、擴增實境/虛擬實境(VR)應用,以及近期正熱門的元宇宙概念…等。

高效能運算/無限連網成半導體營收主力

高效能運算與無限連結技術不僅因數位化趨勢而發展,同時也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多的營收機會。前面提到2022年高效能運算將成為台灣半導體營收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並衍生出四項關鍵趨勢,其中包括大廠開發「自研晶片」、「異質晶片整合」。

 

高效能運算為半導體與資訊產業發展驅動力。

(來源:資策會MIC)

 

資策會MIC表示,由於AIoT技術逐漸成熟,企業對於使用者的資料數據分析需求和能力不斷提高,因此硬體產品設計開始著重於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產品設計及最佳化,而不再是考量規模經濟效益,藉以強化產品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性,並進一步在缺料、缺晶片的情況下,能有效管理關鍵元件、零組件貨品的交付時間,並掌控產品的研發成本。促使Amazon Web Services (AWS)、Google與蘋果(Apple)等科技大廠開始自行研發晶片,包含資料中心DPU與人工智慧推論晶片,以及PC產品CPU與GPU等。

不僅如此,高效能運算要能真正改變人們們生活型態,讓周遭都智慧化,異質晶片整合將是重要關鍵。魏傳虔認為,先進製程的持續推進,讓晶片可朝更高密度、更高運算效能發展,也帶動人工智慧、自駕車和邊緣運算的應用發展。

隨著新興應用的崛起,衍生更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晶片除了運算外,透過先進封測技術,整合感測、分析、通訊與驅動等功能,資策會MIC預期,未來封測、終端產品與應用服務解決方案業者將產生更密切合作,亦有助於新的產業創新生態系成形。

永續與節能成不可忽略新議題

各種科技與新興應用不斷發展的同時,節能減碳與環境永續發展,一直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因此2022年各產業及各項技術發展時,都得考慮如何進一步節能、減少碳排及永續發展。IDC研究發現,雲端運算發展和環境議題息息相關,未來4年資料中心上雲的趨勢將可協助全球減少至少10億公噸的碳排放量,因此一些Hyperscaler正積極透過再生能源和各項降低碳排放舉措以期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蘋果也提出「10年淨零計畫」,承諾在2030年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100%碳中和。

 

Hyperscaler在節能減碳與環境永續發展等議題上的計畫,已行之有年。

(來源:IDC)

 

IDC調查亦顯示,全球有超過八成的企業認為將資料中心放在大型公有雲上,更具永續規劃營運的優勢,且在各國政府永續政策的推動下,將促動新一波雲端市場發展,協助企業在佈署雲的同時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愛立信技術長姚旦也提出行動網路耗能與行動流量之間的比較,說明使用5G網路如何能進一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他表示,重要的科技創新使行動網路可支援的流量大為提升,且能耗也略為增加,根據《愛立信行動趨勢報告》預計,至2027年,行動數據流量將成長四倍以上,達每月288EB,因此電信營運商必須須同步降低耗能,為減碳付出行動。

所幸透過5G標準和規範,創新技術不僅正在部署,繼續支援不斷成長的數據需求,也降低了能耗。姚旦舉例說明,5G新版無線電標準(New Radio,NR)是根據3GPP對無線網路典型流量活動的了解,以及支援無線網路設備休眠的必要性而設計,因此在獨立組網(SA)模式下,必要的傳輸時間可以長達20ms;在非獨立組網(NSA)模式下為160ms,比4G多100~800倍;再者,5G NR在頻域中需要永遠保持運作狀態的訊號傳輸量大幅降低許多,此即5G網路在資料量持續暴增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可以大幅減少能耗的原因。

 

行動網路能源效率的全方位方法。

(來源:愛立信)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22年1月號

 

 

 

 

 

 

活動簡介
TAIPEI AMPA & Autotronics Taipei X Tech Taipei 2023「智慧領航車聯網技術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的代表業者與專家齊聚一堂,透過專題演講、現場應用展示以及互動論壇,深人交流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的融合應用,基礎設施以及安全測試與標準化等主題,帶來一系列迎接車聯網時代必須掌握的最新技術與市場趨勢,協助工程師進一步探索充滿無限可能的智慧移動大未來。
贊助廠商

Anthea Chuang

能把愛貓養的如此肥美,是身為編輯專業之外的另一項技能...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