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封裝如何更加「先進」?

2022-02-07
作者 黃燁鋒

所謂的bump pitch凸點間距,一般是用以形容晶片的資料I/O,晶片需要更多的資料通訊「點」才能實現更高的傳輸效率。那麼這些「點」之間的間距、密集程度,自然成為衡量資料通訊效率的關鍵…

這兩年「先進封裝」被聊得很多。「封裝」大概可以類比為對日用品打包裝盒,保護電路晶片免受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當然晶片封裝還涉及到固定、散熱增強,以及與外界的電氣、訊號互連等問題,而「先進封裝」的核心還在「先進」二字上。

如果要量化,或許將bump pitch作為指標比較合理。所謂的bump pitch凸點間距,一般是用以形容晶片的資料I/O,晶片需要更多的資料通訊「點」才能實現更高的傳輸效率。那麼這些「點」之間的間距、密集程度,自然成為衡量資料通訊效率的關鍵。而先進封裝就某個層面來看,也是bump pitch在縮小的過程。

現在常說的「先進封裝」更多的就是在指代die之間的3D堆疊或2.5D封裝。而且這些封裝方式也事實上實現了bump pitch相當程度的縮減。

 

 

 

一般的2.5D封裝也就是指將一大片die切成一個個小die (或稱chiplet),後將這些小die放在仲介層(interposer)上(當然這只是2.5D封裝的某一類方案)。這是在如今的die越做越大,大到良率低、成本過高之時的某種解決方案。

對die進行切分以後,整顆晶片就能做得非常非常大,而且利於做異質整合。去年Intel Architecture Day上,Intel發佈了針對資料中心的GPU晶片Ponte Vecchio,從照片看起來就相當巨大——這其中就有2.5D封裝的功勞。雖然這顆晶片的2.5D封裝並沒有用interposer,而是另一種稱為silicon bridge的方案。

 

Intel資料中心GPU,代號為Ponte Vecchio。

 

越做越大的interposer

先前筆者提到過一個詞「reticle limit」,可理解為微影設備可處理的極限尺寸。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良率和成本問題,以現有裝置,一片die的尺寸再大也是有極限的,這個限制大約是858mm2

當代常見晶片中的大die,以Nvidia的GPU晶片Geforce RTX 3090為代表,其die size已經達到了628mm2。這其中雖然還有做大的空間,但顯然一味的做大die已經不是個辦法,所以將die切成chiplet,再封裝起來的方案就變得很流行。

台積電(TSMC) CoWoS封裝,即是將多個chiplet放在interposer上。這不就解決reticle limit的尷尬了嗎,雖然這其中還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工程問題。CoWoS技術發展至今也有些年頭,這項技術最早是從2012年就開始推行。這是個2.5D晶圓級多晶片封裝技術,能夠實現比較高的互連密度和性能。其上的每個die (或chiplet)是透過micro-bump鍵合到interposer上。

 

 

舉個採用CoWoS封裝頗具代表性的產品例子,Pascal架構的Nvidia Tesla P100 GPU (2016年)。這款GPU晶片,主體部分是GP100繪圖運算die,與此同時周圍有4顆HBM2儲存堆疊(三星的HBM2顆粒),就是透過2.5D CoWoS技術共同封裝於一片較大的silicon interposer之上。

 

(來源:System Plus Consulting)

 

不過這其中也涉及到一個問題,interposer上的die透過疊加自然可以讓整個晶片做得很大,但這也意味著interposer本身需要做得很大。而interposer作為包含電路的層級,當然也會受到製程的限制。台積電的第一代CoWoS-1,所用的interposer尺寸已經達到大約800mm2,十分接近reticle limit。所以interposer自身的尺寸也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異質整合對晶片大小越來越貪婪的當下。

2,500mm2的面積

台積電提到基於CoWoS的晶片產品,已經應用在了不少超級電腦上——包括那些全球TOP 500超級電腦。台積電表示,2020年TOP 500超級電腦中有超過一半的運算力,是來自基於CoWoS-S封裝技術的晶片。對於需要大規模堆砌運算力、儲存資源的晶片而言,HPC、AI等的確都是這類技術的重要應用。

經過數次演進,去年台積電發佈了第五代CoWoS封裝技術CoWoS-S5 (CoWoS-S系列為silicon interposer矽仲介,有別於CoWoS-R),interposer的尺寸達到2,500mm2 (請注意這並非最終封裝後的晶片尺寸),也就是三倍於reticle limit的面積。

台積電是在去年的IEEE電子元件及技術會議(ECTC)上展示的這項技術。CoWoS-S5的主要特性包括iCap (台積電的PDN供電網路)、新的互連堆疊、新的矽通孔(TSV)結構,以及更好的熱介面材料(TIM)。

 

(來源:Wikichip)

 

在ECTC,台積電展示的是一枚由11個die組成的大型晶片。中間是兩顆比較大的SoC,以及1顆較小的die (圖片中最右側的長條die);四周用了8個HBM2E儲存堆疊(128GB?)。承載這些die的interposer尺寸達到了58.9 × 44.1mm (2,597.49mm2)。

台積電表示,應用HBM2E儲存的版本已經進行了生產驗證,而可應用HBM3的方案尚在開發中。

這代2.5D封裝的一些改進

有在關注台積電CoWoS技術的讀者應該知道,interposer要突破reticle limit的方式是採用全幅的mask拼接。兩個mask組合,兩者彼此會有一部分的重合——重合部分的RDL (redistribution layer)互連部分需要做到一致。如此一來,利用拼接就能構成連續的線路。

CoWoS先前的演進也是這麼做,從一代的800mm2,做到二代1,200mm2、1,700mm2。對於CoWoS-S5而言,尺寸3倍於reticle limit也就不只需要2個全幅mask拼接,台積電的方案是4份mask拼接。4個mask,每個都需要有與另外三者重合的部分,構成最終interposer過曝的拼接邊緣部分,達成當代最大的interposer尺寸。

此外,除了面積做大,CoWoS-S5也用了新的金屬堆疊。因為interposer之上的die增多以後,尤其是邏輯die,線路複雜性也會提升。而且HBM2E儲存堆疊應用於這代interposer已經得到驗證,HBM2E的傳輸速率為3.2GT/s。

未來要採用HBM3的話,速率提升至4GT/s,訊號完整性可能會成為一大問題。所以CoWoS-S5導入新的金屬堆疊、新的亞微米層(雙鑲嵌線路)——至多5個這樣的亞微米層。台積電表示,新的金屬堆疊能夠降低金屬電阻,以及via接觸電阻超過50%。

與此同時,CoWoS-S5也引入了iCap——嵌入式深槽電容(DTC)。台積電最初是於2019年發佈iCap,其電容密度能夠達到最高340nF/mm2,相比於先前的HD-MiM (high-k高密度metal-insulator-metal),有著非常高的提升,單個Si interposer可達成的總電容值為64μF。

CoWoS-S5封裝技術的最後一個重點,也在於導入新的TIM熱介面材料。CoWoS有頂蓋和環形封裝兩種,在環形封裝中,die上表面是與散熱器直接接觸;而頂蓋封裝方案下,散熱鐵蓋要透過熱介面材料與die接觸。凝膠型的TIM導熱係數通常為10W/K,台積電認為這對於HPC、AI應用是不夠的,所以CoWoS-S5為此導入了新型TIM,據說導熱係數可超過20W/K。

 

 

從CoWoS大致可以窺見先進封裝的未來——當然此處尚未探討可與CoWoS配合的其他3DFabric封裝方案;另外2.5D封裝方案並不僅有interposer這一種。文首提到Intel發佈的資料中心GPU大晶片Ponte Vecchio,其2.5D封裝採用的是更為經濟的silicon bridge方案(Intel的EMIB封裝)。這種「silicon bridge」是直接嵌入在封裝基板中,而不需要interposer,成本會比interposer方案明顯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台積電、Intel等廠商的宣傳中,bump pitch縮小是此類先進封裝製程「先進」程度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

本文原刊登於EE Times China網站

 

 

 

 

活動簡介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贊助廠商

黃燁鋒

暫無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
論壇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