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面臨文化衝擊

2022-02-14
作者 Alan Patterson,EE Times特約記者

隨著台積電的亞歷桑那州晶圓廠即將開幕,還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

台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恐怕將在員工管理上面臨挑戰──那些美國員工不習慣該公司的長工時以及管理文化,而這些恰好是讓這家總部位於台灣的晶圓代工業者成為業界龍頭的最大助力。

「台灣與美國的工作文化真的很不一樣,」一位自稱是台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設備工程師的網友,在知名的職場評論線上論壇Glassdoor上表示,「台積電會必須要改成一週工作5天、每日工時8小時。」

實際上為了最大化獲利,晶圓廠作業員需要讓昂貴、高敏感性的資本設備全年無休、24小時不間斷地運轉。為了避免生產線停擺可能導致的數十億美元損失與矽晶圓廢片,製程工程師必須持續監測、調整他們的設備;因此台積電工程師就算已經下班,還是得維持待命以因應緊急事件發生。

「台灣工程師的實際情況是,他們通常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該位在Glassdoor網站上留言的美國工程師指出:「他們需要在夜間與週末輪值,還得隨傳隨到。」

那位據說已經在台積電工作約一年的美國工程師指出,台積電應該增加人力,讓員工每天能夠有合理的工時,且依然能享受不錯的福利;「我認為至少需要在亞利桑那州這麼做,才能與像是英特爾(Intel)這樣的對手競爭,並能吸引、留住人才。」

隨著晶片需求激增,台積電也正如火如荼招募員工。「我們正在大量增加員工人數,」台積電企業公共關係部主管高孟華(Nina Gao)接受《EE Times》訪問時指出,該公司在2020年的新聘員工數約8,000人,以6萬名員工總數來看是增加了10%;在2021年的新聘人數也差不多。

花太多時間開會?

該名在Glassdoor網站上留言的美國工程師還表示,冗長的會議時間是台積電另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地方,「那些會議很常一天就開至少三個小時;」他表示,「這在一個工作天內佔據很長的時間,而或許有一些在軟體上就可以解決;大部分這類會議都可以自動化,持續運作設備的工程師可以紀錄工具狀態、變化,並提出建議給下一班同事。」

一位要求匿名(因為未被正式授權代表公司發言)的台積電資深工程師大致同意以上看法,「我認為一些軟體可能需要修改,以更符合美國人的習慣,它們太老舊了。我們分析軟體從公司成立(1987年)至今已經沿用很久,過程中可能有一些改進,但介面幾乎是維持一樣。」

「每個人都對它(分析軟體)很滿意,」這位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補充,「它很容易使用,你能夠從中取得你想要的資訊。可能也有其他的軟體可用,但你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或者說幾乎一樣。如果你要求每個人去使用新軟體或一個完全不同的介面,可能會有困難。」

改變員工認知的挑戰

長工時讓台積電除了是一家有機會參與開發全世界最先進晶片技術的公司之外,還被冠上了晶圓廠工作人員得犧牲健康換取高薪的名聲。不過跟十年前比較起來,這家公司目前的工作條件可能已經沒那麼嚴苛。

「我剛加入這間公司時曾經工作到凌晨,」該位資深工程師表示,「但過去五年甚至十年,台灣的勞動基準法多次修訂,大眾對工作的認知已經有所不同,再加上這間公司也支持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企業文化逐漸改變,只是還不到像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程度。」

「這樣的企業文化或多或少需要被改變,但是在台灣所建立的整體工作環境和要求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前面提到那位美國工程師在Glassdoor網站的留言中指出,「所以這也會被移植到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廠。一些小幅度的修改應該能讓它更容易被接受,但美國工程師會需要適應這樣的工作環境和文化。」

但他也認為,「要改變從台灣來的文化或工作環境會非常困難,畢竟亞利桑那廠可能有一半的人是來自台灣。」

美國已展開振興半導體製造業行動

美國政府正與台積電、三星(Samsung)等晶圓代工領導業者緊密合作,以協助振興美國的半導體製造。目前的文化衝擊反映作為晶片起源地的美國發生了巨大轉變,如今,角色顛倒了──台積電亞利桑那晶圓廠美國工人得成為台灣導師的謙卑學徒,可能讓他們不太開心,而近50年前,台灣是從美國的RCA移轉半導體技術。

直到過去幾年,美國內部才形成共識,要透過立法的形式來因應產業的衰退,預計為本地半導體製造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資金。相關立法也回應了晶片缺貨危機──過去一年多以來,仰賴半導體元件的啟動其數位化產品的汽車產業以及其他製造商已經陷入癱瘓。整體而言,這些市場力量也暴露出脆弱的全球供應鏈。

因此,政策制定者向台積電這樣的晶圓廠巨擘示好。根據台積電表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400名台積電美國工程師飛往台灣受訓;亞利桑那廠預計在2024年開始量產,將會是美國境內具備最先進製程的晶圓廠。

「在台灣受訓的美國員工將會把5奈米製程技術帶回亞利桑那,為了讓晶圓廠的營運上軌道,現在是那些受訓人員最忙碌的時候;」台積電的高孟華表示,提供給美國員工的培訓課程包含台積電的文化與核心價值、企業政策、半導體製程工程、元件物理,以及在職訓練。

台積電強調對員工福利的重視,並堅持尋求維持內部溝通管道暢通,讓員工能與主管分享他們對於工作場所條件和管理實務的想法。高孟華也表示,台積電員工都可以獲得加班費或是補休。「這不像是我們在壓榨他們。如果我們看到任何人待在辦公室的時間超過他們正常的工作時數,主管實際上會與那位員工進行確認;」她指出,正常的輪班不是12小時一班,台積電偏向讓所有工程師在值班時都在正常工時內工作。

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所以工時也會有不同。根據前面那位匿名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表示,「設備工程師可能是早上8點開始上班,然後大約在晚上9點左右離開,這是常態嗎?可能一個禮拜會發生兩、三次,因為在生產線上,設備必須維護;」他指出:「如果是製程工程師會比較穩定,可能可以在早上8:30上班,然後在晚上7:30前離開。不過如果發生緊急狀況,可能就得待比較晚。」

該位資深工程師表示,製程工程師就像主廚,建立台積電用以量產新技術的食譜,例如最先進的3奈米節點;「在台灣,幾乎所有的半導體公司都有這樣的文化。」除非是發生地震或停電的狀況,員工不會需要在正常工時下班後還要回晶圓廠;他指出,小問題通常能透過電話解決,而且在三更半夜很少會接到緊急電話。

台灣的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工每週總工作時數不得超過48小時。

台積電把博士當小兵用?

台積電團隊通常被比擬為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而且這間公司會因為讓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來監看生產線上的某台設備,背負一些不該有的名聲。

「基本上,一台機器不需要一個博士去監看;」由台灣政府營運的學術智庫遠景基金會執行長的賴怡忠表示,「不過也是因為我們有這些教育程度過高的工程師來管理製程,他們能在現場快速解決問題,也成為台積電競爭力的來源。」

他在2020年接受採訪時指出,「把博士當作步兵來用,實際上他們是可以當上校的,這種文化在美國恐怕是行不通;」因此希望台積電能改善其管理技能,讓工程師能真正以8小時的工時輪班,「但我不認為台積電已經為此做好準備。」

台積電不會要求一個博士去負責照顧生產線機台,但該公司也不否認有些人會擔任這樣的角色;「那些機器是很專精、昂貴且複雜的,」台積電的高孟華表示:「其中有很多可能比一輛法拉利跑車還要昂貴且更複雜,那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

而台積電表示,該公司不會從台灣調派員工到美國,也沒有計畫從美國大學院校招募台灣籍畢業生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工作。高孟華指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執行長是1997就加入台積電的Rick Cassidy;該公司最近也延攬了另一位美國主管擔任資深副總裁,負責監督晶圓廠的營運。

從台灣轉移1,000名員工去亞利桑那州是不行的,高孟華補充指出,晶圓廠員工必須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台積電這樣的策略可能有一些缺點。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員工可能主要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新手,高孟華指出:「他們大多數可能從來沒去過亞洲,所以跨文化的溝通和合作變得很重要。」

隨著台積電的亞歷桑那州晶圓廠即將開幕,還有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前面那位台積電資深工程師表示,最大的挑戰之一可能是把整個封測供應鏈與材料供應商遷移到美國;「在台灣已經有許多供應商,但能否讓他們也全部移到美國?或著是在美國當地找新的供應商?另一個問題是,相關成本在美國都會比較高,」甚至可能是台灣的兩倍。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22年2月號

責編: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TSMC’s Arizona Culture Clash,By Alan Patterson)

 

 

 

活動簡介
TAIPEI AMPA & Autotronics Taipei X Tech Taipei 2023「智慧領航車聯網技術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的代表業者與專家齊聚一堂,透過專題演講、現場應用展示以及互動論壇,深人交流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的融合應用,基礎設施以及安全測試與標準化等主題,帶來一系列迎接車聯網時代必須掌握的最新技術與市場趨勢,協助工程師進一步探索充滿無限可能的智慧移動大未來。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