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子產業共同迎接綠色未來
這個世界想要「變綠」,工程師將是實現這個願望的人。

《EE Times》在2022年50歲了!我們是在英特爾(Intel)於1971年11月發表第一款微處理器、引領全球邁入運算新時代之後出版了第一期雜誌。這個媒體報導了第一代微處理器之戰,隨後又率先報導了嵌入式運算、人工智慧等一個又一個革命性的技術趨勢。
半導體產業的起源早於50年前,但很巧的是《EE Times》與微處理器都在今年慶祝50週年。這50年來,我們的報導涵蓋了各種類型的半導體,從被動元件、混合訊號IC到光電元件;我們協助我們的讀者掌握所有最新商業工具,包括電子設計系統、量測設備、生產機台等等…與我們的讀者一起,《EE Times》協助撰寫了半導體產業史的初稿。
筆者是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之間首次加入《EE Times》團隊,在當時很榮幸能接受一些優秀的記者前輩指導並與他們共事;我也很高興在幾年前又能回來,與全球最棒的科技媒體編輯團隊一起工作。現在我們的ASPENCORE團隊旗下,除了《EE Times》系列(美國原版、《EE Times Europe》、《EE Times Taiwan》、《EE Times Asia》、《EE Times India》與《EE Times China》等),還有《EDN》、《Electronic Products》、《Embedded.com》、《EPS News》、《EE Web》 、《Power Electronics News》和《Planet Analog》等涵蓋不同技術面向的姊妹刊物/網站。
我們將一起與讀者們迎接產業的下一個50年!
下一個50年
半導體產業已經開始寫下一個階段的歷史,我們也持續報導相關新聞;而我們看到的是,整個電子產業──包括我們的讀者──正在面臨人類史上最嚴峻的大自然挑戰:氣候變遷。
全球社會對於環保主義的擁護逐漸變得越來越狂熱,有時是從哲學上的角度,但也越來越出於必要。全世界的人們更希望能從石化燃料的使用轉向潔淨能源,以降低整體能源消耗量、減少浪費,並且能更充分回收再利用──因為我們都需要這麼做。
而這些有很大一部分必須仰賴電氣與電子工程。全球社會將繼續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更廣泛地說是仰賴電子產業以及工程技術。最大化電氣與電子系統的效率是工程技術之固有價值 ──可以說工程技術的「預設色調」就是綠色。持續不斷的創新意味著所謂「最高效率」可能是一個變動的目標,無論終端產品是智慧型手機、冰箱或是資料中心,工程師總是需要確保其功耗最小化,而且一直都會是這樣。
任何一種石化燃料的替代品,都會以某種方式依賴電氣與電子工程技術。耗能的傳統發電廠已經準備讓路給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從潮汐採集能源也變得越來越可行;還有一些投資者正將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押注於核融合能源的研發,認為核融合發電的商用具備真正的可能性。此外,從內燃機引擎車輛轉向電動車的趨勢也在加速,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深刻、最迅速的技術轉型案例之一。
在此同時,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物聯網,其目標是要讓所有的事物更有效率;從畜牧養殖、管理道路交通,到製造半導體元件。所應用的方法是使用更多的感測器,而且讓它們更具智慧;但要達到此目標又要維持功耗的最小化,會是一大挑戰,電子產業已經準備好迎接挑戰。
這個世界想要「變綠」,工程師將是實現這個願望的人。而因為你,我們的讀者們有了這個新使命,《EE Times》也將之視為我們的新使命,著手記錄你們已經展開的努力。這個特別報導列出了一些我們已上線的綠色工程相關報導,包括電動車、核融合技術研發成果,以及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等寬能隙半導體功率元件技術為電源應用帶來的改善。
我們將繼續帶來相關報導,與讀者們攜手開創永續未來!




訂閱EETimes Taiwan電子報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