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設計一個具成本效益又安全的IoT節點?可利用信任根(root of trust)來打造安全IoT節點;信任根又被稱為安全元件,是一種小型、價格合理的IC,能為節點提供與安全相關的服務...
隨著物聯網(IoT)高速發展,目前已有上百億個節點相互連結,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而且這種趨勢繼續有增無減。這樣的成長也讓攻擊者的機會增加,網路攻擊導致的年度成本估計從數百億到超過1兆美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因此,對於安全因素的考量目前對於繼續成功擴展IoT至關重要;而IoT安全始於IoT節點的安全。
沒有哪一家公司會樂見自家名稱與「遭遇攻擊、客戶資料被盜」連在一起。此外,連網設備還需遵守政府法規,例如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醫療裝置規範,以及美國/歐盟對工業4.0關鍵基礎設施的網路安全要求,還有汽車產業的一些新興標準。這些要求推動了高等級的安全性,卻沒有明確規定使用以硬體為基礎的安全技術。然而,IoT節點通常是大量、成本最佳化的裝置,這也為安全性和成本之間的平衡帶來了挑戰。
使用信任根創建安全節點
要如何設計一個具成本效益又安全的IoT節點?可利用信任根(root of trust)來打造安全IoT節點;信任根又被稱為安全元件(secure element),是一種小型、價格合理的IC,能為節點提供與安全相關的服務(參考圖1)。這些功能的具體範例,包括用於保護機密性資料的加密,以及用於確保資訊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數位簽章。
圖1:確保安全相關服務可信賴性和完整性的「信任根」概念。
(圖片來源:ADI)
信任根的最終目標是確保用於資料加密或數位簽章的金鑰不被洩露。然而,信任根安全IC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抵抗實體攻擊,例如直接探測和所謂的旁路攻擊(side-channel attacks)。
實體不可複製功能
由於直接探測是試圖觀察微電路的內部結構,因此通常被用於通用微控制器的記憶體技術(即E2PROM或快閃記憶體)並不安全。攻擊者可以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以相對適中的成本直接觀察記憶體內容。
半導體產業已開發出實體不可複製功能(physically unclonable function,PUF)技術來降低這種風險(參考圖2)。PUF用於從晶片本質物理特性導出唯一金鑰,這種特性更難直接探測,因此透過直接探測提取金鑰是不切實際的。在某些情況下,PUF導出的金鑰會加密信任根內部記憶體的其餘部分,因此可以保護儲存在裝置上的所有其他金鑰和憑證。
圖2:降低直接探測微電路風險的PUF技術。
(圖片來源:ADI)
旁路攻擊甚至更便宜、侵入性也更小。駭客利用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電子電路往往會洩漏正在操控的資料簽章,例如,透過電源、無線電或熱輻射。當電路使用金鑰(例如,解密資料)時,利用被測訊號和處理後資料之間的微妙關聯性,再透過中等複雜的統計分析,就可以成功猜測到金鑰值。
而信任根的設計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利用各種對策來防止此類資料洩漏。
使用安全IC的應用範例
圖3中描述了一種安全應用案例(連網血糖儀與胰島素幫浦),以硬體為基礎之信任根的好處變得顯而易見;所使用的協議是一個簡單的質詢/應答身份驗證協議(challenge/respons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圖3:簡易信任根應用範例:胰島素幫浦身份授權。
(圖片來源:ADI)
除了每次發送指令的新嘗試都需要一個新的亂數之外,該協議的安全性還仰賴於用於授權指令的私密金鑰保密性,以及和用於驗證授權的公開金鑰完整性。如果這些金鑰儲存在普通微控制器內,它們就可能被提取或操控,並且可以製造出假的血糖儀或是胰島素幫浦,從而危及使用這些裝置的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信任根IC使得偽造、操控憑證或篡改通訊協議變得更加困難。
專屬安全IC的好處
整體而言,完善的IoT節點裝置設計能讓攻擊者付出的成本高於潛在報酬,仰賴專屬安全IC架構的好處還有很多,如:
典型的連網裝置有許多零組件,安全性必須從設計之初就被導入;保障IoT節點安全性並非唯一的步驟,卻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責編: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Securing the IoT: Technical Approaches to Defend and Protect IoT Nodes,By Don Loomis, Stephane di Vito and Robert Muchsel)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