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1年度中國本土電子元件經銷商TOP 25」發佈之後,《國際電子商情》與姊妹媒體ESP News 攜手推出「2021年度全球電子元件經銷商TOP 50」…
表1:《國際電子商情》2021年全球電子元件經銷商TOP 50。
2021年TOP 50經銷商業績更上一層樓 艾睿電子(Arrow Electronics)蟬聯全球經銷商TOP 1,2021年營收突破300億美元大關,YoY%較上年成長20.2%。在344.77億美元的營收中,約有76%的銷售額來自全球零組件業務,YoY%達28.6%,抵消了全球ECS業務下降0.6%帶來的影響。從艾睿電子的銷售區域來看,2021年美洲、EMEA (歐洲、中東和非洲),以及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分別成長了26.6%、25.3%和31.6%。艾睿電子評論,公司2021年的成長,與新增代理產品線以及工業、通訊和垂直資料網路領域需求的提升有關。 第2~4名,由大聯大(WPG Holdings)、安富利(Avnet)、文曄科技(WT Microelectronics)獲得,他們的營收分別為262.38億美元、215.93億美元、150.94億美元,YoY%均超過了20% (由於安富利的最新財年截至7月3日,參考其季報推算出2021、2020自然年營收,20.9%的YoY%是在兩個自然年收入基礎上得出)。圖1:2021年度全球TOP 10經銷商營收佔TOP 50經銷商總營收的百分比/幣種美元,僅前四名的營收就佔據了全球TOP50經銷商總營收的51.54%。
(來源:企業自願披露&企業財報,國際電子商情製表)
根據ECIA資料顯示,2020年TOP 4經銷商的營收,佔該年度TOP 50經銷商總營收的46.52%,TOP 10經銷商營收佔TOP 50經銷商總營收的65.15%。到2021年,TOP 4經銷商的營收則佔到了TOP 50經銷商總營收的51.54%,TOP 10經銷商營收佔了TOP 50經銷商總營收的66.6%。對比2020年和2021年的兩組資料(表 2),可推測出全球電子元件經銷市場份額正進一步集中在大經銷商手中。表2:2020年和2021年TOP經銷商的營收佔比(%)。
歐美、日本,以及台灣經銷產業的市場份額,向領先經銷商集中的趨勢已經存在許多年。以「推崇」併購策略的美國經銷巨頭安富利為例,該公司自1991年收購英國半導體經銷商AccessGroup開始,到現在已經收購了不下100家企業,比如2005年收購科彙集團、2010年收購Bell Microproducts、2011年收購和訊科技、得毅實業、2016年收購Premier Farnell等,其併購的足跡遍佈北美、歐洲、亞太地區。 在中國的電子元件經銷產業,市場份額向「前段班」集中的趨勢也日漸明顯,深圳華強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自2014年確定進入電子元件經銷領域之後,該集團從2015年開始著手併購或增資控股元件授權販售者,包括湘海電子、鵬源電子、淇諾科技、芯斐電子、捷揚訊科、記憶電子等。到2018年,深圳華強組建了華強半導體集團,對電子元件授權經銷業務進行深度整合,完成了對旗下大部分經銷企業的資訊系統、倉儲管理系統的統一。 當然,安富利、深圳華強並非經銷產業的個例,它們反應了全球經銷市場「大魚吃小魚」的趨勢。實際上,現在這個趨勢還在持續——2022年4月,文曄科技(2021年第4名)宣佈擬全資收購世健科技(2021年第25名)。文曄科技的新聞發言人對《國際電子商情》表示,此項併購旨在透過互補的產品線強化公司業務的擴張,未來文曄集團將能為客戶提供更廣泛的產品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援服務。 亞太電子元件經銷商的體量仍待提升 透過分析全球的競爭格局,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與北美經銷商比起來,亞太尤其是中國本土經銷商的集中程度還較為分散,而在相對更成熟的北美經銷市場,領先經銷商與排名稍靠後的經銷商之間的體量差距更大。圖2:2021年度全球電子元件經銷商TOP 50地域分佈(左)及營收佔比(右)。
2021年上榜的50家經銷商企業中,有36家來自亞太地區,佔72%,14家來自歐美地區,佔28%。其中,中國的經銷商多達18家,佔38%的比例,其次是美國和台灣,各佔據了24%和18%。 雖然榜單中有72%的經銷商來自亞太地區,但是它們2021年的營收僅為1075.98億美元,佔全球TOP 50總營收的57%,多數亞太經銷商的營收在20.5億美元以內。以上這組資料反映出亞太經銷商的體量仍有待提升。表3:中國本土經銷商TOP 12 V.S.北美經銷商TOP 12。
本刊還對比了2021年度中國本土前12名經銷商和北美前12名經銷商的資料,從中發現了兩個主要資訊:第一,在中國本土經銷商中,排第1的中電港和第12的英唐智控之間的營收差距大約為48億美元,而北美排第1的艾睿電子與第12的Master Electronic之間的營收差距將近340億美元;第二,艾睿電子和安富利的年度營收都超過了200億美元,Digi-key及之後的其他北美經銷商的年營收均在50億美元以下,北美第二和第三之間的差距超過了150億美元(由於富昌電子拒絕透露營收資料,本榜單並未列入富昌電子的營收。預估,富昌電子2021年的營收或在50~60億美元區間)。 這從客觀上反映出,中國本土經銷商之間的營收差距更小。中國本土TOP 1兼全球TOP 6的中電港表示,在產業鏈需求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上下游資源將進一步向領先經銷企業集中。世健系統(香港)董事總經理談榮錫也指出,經銷產業將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未來經銷商的產業化更關注技術方案、技術支援,成長為所關注領域的專家。 結合2021年電子元件市場的行情,在元件缺貨漲價期間,規模大、產線全、綜合實力優秀的經銷商更能抓住市場機遇並從中獲利。經銷產業未來的競爭更加激烈,對於體量小、競爭優勢不強的中小型經銷商而言,2021年這百年難得一遇的缺貨行情也未必是絕佳的市場機遇。中小型經銷商未來的出路在哪裡?中電港認為,規模不足的經銷企業則更多需要在細分領域和特定市場發力。 缺貨行情下,有經銷商業績翻4倍 得益於全球電子元件的缺貨行情,一些獨立經銷商2021年的業績十分突出。獨立經銷商也稱貿易商,是授權販售者的補充,被譽為供應鏈的潤滑劑。表4:2021年YoY%超過90%的10家TOP 50經銷商。
獨立經銷商可提供現貨或者緊缺料,擁有靈活的全球調貨能力。除了常年霸榜的代表Smith、Fusion Worldwide、NewPower Worlwide、A2 Global Electronics + solutions之外,2021年還新增了一家來自亞太地區的獨立經銷商——安芯易(Ample Solutions),該公司2021年的營收YoY%高達400%。 混合經銷商Sourceability、偉德芯城分別有222.2%、198.9%的業績成長,電子元件電商雲漢芯城在2021年也有150%的成長。Sourceability透露,公司2021年約有70%的業務來自半導體元件,具體的細分應用包括35%的蜂巢通訊(Communications/Cellular),15%的電腦/網路(Computers/Networks),14%的汽車市場(Automotive)等。 本刊認為2021年業績增速突出的經銷商,主要受益於全球大缺貨的行情。但過於依賴市場緊缺行情,可能會在市場供需趨於平穩後,面臨業績增速急速放緩的問題。相信對於這類廠商來說,在接下來幾年裡如何繼續維持可觀的正成長,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 「數位化」帶來的不僅是機會… 在開展中國本土經銷商調查工作時,發現大家最常提及的詞是「數位化」,其實這也是國際經銷商們所關注的詞彙。傳統供應鏈進行數位化轉型,需長期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對企業來說具備非常大的挑戰,此前經銷商對數位化雖有關注,但缺乏足夠的決心和力度。 新冠疫情的爆發帶來了轉機。亞馬遜(Amazon)在去年發佈的一篇報告顯示,約85%受疫情影響的受訪美國企業增加了線上採購,其中超9成企業表示將繼續增加線上採購。2021年,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再加上全球元件缺貨問題突出,線上採購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線上採購被視為企業供應鏈數位化的切入點。如今,艾睿電子、安富利、貿澤電子(Mouser Electronics)、Digi-Key、世健科技、Master Electronics、Sourceability、NewPower Worldwide等國際經銷商,紛紛搭建了自己的一站式線上採購平台。在中國本土經銷市場,中電港的產業資料引擎「芯查查」、深圳華強的「華強電子網集團」、芯智控股的自營電商平台「芯智雲城」、南京商絡的「EMALL平台」、安芯易的「安芯商城」、偉德國際的「偉德芯城」等,也都支援一站式線上採購。 一些經銷商雖暫未搭建線上採購平台,但它們已經在著手為數位化轉型做準備。Flame Enterprises、Projections Unlimited、Flip Electronics、TTI子公司Sager Electronics和Symmetry Electronics,以及文曄科技等,均表示將要進一步加強數位化。已經建立線上採購平台的經銷商主要來自中國及北美地區,相信隨著電子元件經銷產業數位化的推進,未來能看到更多的台灣、日本經銷商走向數位化轉型之路。 對電子元件經銷商來說,數位化不僅能帶來機遇,同時也提高了競爭的難度。除了電子元件經銷商之外,上游原廠建立了開設了自己的直營業務線上採購平台,如德州儀器(TI)、ADI、安森美(onsemi)、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英飛淩(Infineon)等。 2019年,TI「砍」掉了三家經銷商的代理權,這被業內解讀成「TI在為自己的直營模式打基礎」。一些經銷商也擔心,TI的舉措或許會促使更多原廠加大對直營模式的投入,這對經銷商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總之,上游原廠在數位化上的探索,驅使經銷商更多的思考如何實現價值提升。 本文原刊登於國際電子商情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