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經濟衰退或不可避免 十大策略指引方向

2022-11-09
作者 邵樂峰,EE Times China

根據Gartner調查,全球絕大部分企業CEO都認為,「明年全球經濟衰退可能不可避免。」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該何去何從?該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圍繞最佳化、擴展和開拓三個主題,Gartner近日公佈了《2023年十大策略技術趨勢》,旨在幫助企業機構最佳化韌性、營運和可信度,擴展垂直解決方案和產品交付,利用新的互動形式和更加快速的回應或機會進行開拓。 Gartner資深研究總監高挺解釋,之所以會以「三個主題、十個方向」的形式呈現,是因為根據Gartner的調查,全球絕大部分企業的CEO都認為,「明年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該何去何從?該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成為人們關心的重點。 以下是Gartner眼中的2023年十大戰略技術,包括:
  •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 元宇宙(Metaverse)
  • 超級應用(Superapps)
  • 自我調整AI (Adaptive AI)
  • 數位免疫系統(Digital Immune System)
  • 應用可觀測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 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 產業雲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
  • 無線價值實現(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
不難看出,與2020年以前的報告更多聚焦單項技術不同,近幾年來,Gartner技術趨勢預測報告開始聚焦組合技術,特別是相關企業,以及社會全域性的技術。 以下是2023年重要戰略技術趨勢詳解: 最佳化
  • 數位免疫系統
高挺表示,今天的「數位免疫系統」指的是包含六個核心模組(可觀測性、AI增強測試、混沌工程、自動修復、網站可靠性工程、應用供應鏈安全)的一套用來建構穩定系統的軟體工程方法、技術和實踐組合。 它產生的時代大背景,是傳統的軟體工程領域過去主要依靠一套基於測試的軟體品質體系來保證軟體的強健性,而現在僅依靠測試已經不夠了,需要透過採用向數位免疫系統「打疫苗」的手段來提高系統的強健性。 這其中涉及的某些概念可能有些晦澀難懂,例如「混沌工程」。該理念最早是由Netflix創造,指的是,「在系統中放一隻搗亂的猴子,它會上竄下跳直到讓系統崩潰。」言下之意是可以透過這種方法去測試系統的不確定性,或者說找到傳統方法沒有辦法檢測出來的一些隱患,有點像摸著石頭過河,用沒有預設條件的方法去逐步發現系統的穩定性和未知的脆弱一面。 數位免疫系統通過結合資料驅動的營運洞察、自動化和極限測試、自動化事件解決、IT營運中的軟體工程,以及應用供應鏈中的安全性來提高系統的彈性和穩定性。Gartner預測,到2025年,投資建設數位免疫系統的企業機構將能夠減少多達80%的系統當機時間,所減少的損失將直接轉化為更高的收入。
  • 應用可觀測性
在任何相關方採取任何類型的行動時,都會產生包含了數位化特徵的可觀測資料,如日誌、痕跡、API調用、停留時間、下載和檔案傳輸等。應用可觀測性以一種高度統籌和整合的方式將這些可觀測的特徵資料進行回饋,創造出一個決策迴路,從而提高組織決策的有效性。 在高挺所列舉的特斯拉(Tesla)案例中,特斯拉在美國的一些州推出了「即時駕駛行為」保險產品/保險定價措施,與每年買一次的傳統車險不同,該產品每個月買一次。同時,傳統的車險是根據駕駛的年齡、性別、理賠歷史、違章情況等要素去定價,但特斯拉的車險卻是依照汽車輸出的一些資料維度作為定價依據,包含:(1)每一千英哩的正面碰撞提醒;(2)急刹車的次數;(3)急轉彎的次數;(4)不安全的跟車距離;(5)強制脫離特斯拉的輔助駕駛AutoPilot的次數,然後透過這五個維度的資料為駕駛打分數。不難理解,如果每個月的駕駛分數越高、安全分越高,消費者需要付的保險費用就越低。根據特斯拉的計算,對於普通的駕駛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節省大約20~40%的保費。
  • 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
許多企業機構未做好管理AI風險的充分準備。Gartner在美國、英國和德國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41%的企業機構曾經歷過AI隱私洩露或安全事件。但該調查也發現積極管理AI風險、隱私和安全的企業機構在AI專案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與未積極管理這些功能的企業機構的AI專案相比,在這些企業機構中有更多的AI項目能夠從概念驗證階段進入到生產階段並實現更大的業務價值。 企業機構必須使用新的功能來保證模型的可靠性、可信度、安全性和資料保護。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TRiSM)需要來自不同業務部門的參與者共同實施新的措施。 擴展
  • 產業雲平台
「產業雲平台」本質上是一種新的「雲服務」模式。透過組合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支援產業應用場景的產業模組化能力,企業可以將產業雲平台的打包功能作為基礎模組,組合成獨特、差異化的數位業務專案,在提高敏捷性、推動創新和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同時,避免單一廠商鎖定。Gartner預測,到2027年,超過50%的企業將使用產業雲平台來加速他們的業務專案。 代表性案例之一來自高盛集團(The Goldman Sachs Group)。透過與AWS合作,利用AWS「IaaS+PaaS」底座,並疊加了自己的金融資料管理和分析解決方案之後,高盛集團推出了「金融資料雲」。利用把這樣一套產業雲的解決方案交付給客戶,高盛客戶可以透過一些相對比較羽量級的方法定制屬於自己的方案。 案例之二是杭州的「城市大腦」。基於「阿里雲」的杭州城市大腦實際上是利用很多十字路口的監控視訊,包括:手機上使用的汽車導航GPS資訊、地圖資訊來調整紅綠燈的翻轉速度,以便於最佳化整個城市的交通狀況。但其他城市就不能簡單地全盤照搬杭州方案,只能將一些交通層面的路網資訊、GIS地理資訊系統作為模組化功能單獨使用,然後在此基礎上建構屬於自己城市的「大腦」。
  • 平台工程
平台工程是一套用來建構和營運支援軟體交付和生命週期管理的自助式內部開發者平台的機制和架構。平台工程的目標是最佳化開發者體驗並加快產品團隊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速度。Gartner預測,到2026年,80%的軟體工程組織將建立平台團隊,其中75%將包含開發者自助服務門戶。
  • 無線價值實現
由於沒有一項技術能夠佔據主導地位,企業將使用一系列無線解決方案來滿足辦公室Wi-Fi、行動裝置服務、低功耗服務,以及無線電連接等所有場景的需求。Gartner預測,到2025年,60%的企業將同時使用五種以上的無線技術;與此同時,網路的功能也將不再僅限於純粹的連接,它們將使用內建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其低功耗系統將直接從網路中獲取能量,這意味著網路將直接產生商業價值。 開拓
  • 元宇宙
Gartner將元宇宙定義為一個由虛擬技術增強的物理和數位現實融合而成的集體虛擬共用空間。這個空間五個不同的維度構成:(1)持久性(Persistent);(2)沉浸式(Immersive);(3)與設備無關(Device-independent);(4)不會被某一家廠商所壟斷(Not be owned by a single vendor);(5)虛擬經濟體(Virtual economy)。 Gartner預計完整的元宇宙將獨立於設備並且不屬於任何一家廠商。它將產生一個由數位貨幣和非同質化通證(NFT)推動的虛擬經濟體系。Gartner預測,到2027年,全球超過40%的大型企業機構將在基於元宇宙的專案中使用Web3、擴增實境(AR)雲和數位孿生的組合來增加收入。 高挺認為,元宇宙就是一個未來數位化程度更高的世界,並以虛實結合的形象展示出來,在這一過程當中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價值。「我們現在暫時看不到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假以時日,整個世界會走向一個更加成熟的數位化世界。」他表示,元宇宙的崛起離不開高度發達的網路和運算力,在此之前,在頭戴裝置/眼鏡還沒有足夠輕量化、舒適化的時候,完全的元宇宙時代不會到來,只會看到一些比較碎片化、垂直化的場景慢慢落地。 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對當前火熱的「工業元宇宙」話題時,高挺也提醒相關企業要認真思考自身的製造能力、商業模式、以及對相關產業的熟悉程度,避免因為跨產業造成落地困境。
  • 超級應用
超級應用是一個集應用、平台和生態系統功能於一身的應用程式。它不僅有自己的一套功能,而且還為協力廠商提供了一個開發和發佈他們自己的微應用的平台。Gartner預測,到2027年,全球50%以上的人口將成為多個超級應用的日活躍用戶。
  • 自我調整AI
自我調整AI系統透過不斷反覆訓練模型,並在運作和開發環境中使用新的資料進行學習,來迅速適應在最初開發過程中無法預見或獲得的現實世界情況變化。這些系統根據即時回饋動態調整它們的學習和目標,因此適合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營運或者因為企業目標不斷變化而需要最佳化回應速度的營運。
  • 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貫穿2023年的所有戰略技術趨勢。在Gartner最近的一項調查中,CEO們表示環境和社會變化已成為投資者的三大優先事項之一,僅次於利潤和收入。這意味著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目標,高階主管必須加大對滿足ESG需求的創新解決方案的投資力度。為此,企業機構需要新的可持續技術框架來提高IT服務的能源和材料效率,透過可追溯性、分析、可再生能源和AI等技術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部署協助客戶實現其可持續性目標的IT解決方案。 企業現在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應對「雙碳」?是錦上添花、企業負擔,還是未來的長效機制?這也是高挺特別強調之處。在他看來,「雙碳」是國家戰略,一定會長期持續性的貫徹下去。之所以不少企業對「雙碳」感受不強,是因為當前中國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發電企業上,畢竟發電企業佔整個碳排放量40%,而中國則佔全球碳排放量的50%。 但如果企業早做準備,也許「雙碳」就不再是負擔,更像是可以獲得更多經濟利益的一個前期項目。正如Elon Musk透過買賣碳指標賺了十幾億美金的案例一樣,很多傳統企業如果能夠利用一些可持續技術,主動減碳,將很有可能成為企業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 本文原刊登於EE Times China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