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歐洲晶片擴產計畫「擱淺」?

2022-12-26
作者 張河勳,EE Times China

也許,英特爾對歐洲建廠表示「不確定」的態度,是在等待歐洲版「晶片法案」的落地,以及在這個政策中能獲得多大補貼。

2021年初,英特爾(Intel)宣佈了「IDM 2.0」計畫,其目的是擴大半導體生產規模,重塑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領先地位。依照規劃,英特爾將在歐洲和美國斥資2,000億美元建立多座新工廠。

據悉,英特爾計畫在未來十年內投資高達800億歐元來建立歐洲的半導體晶片供應鏈。不過,德國《圖片報》(Bild)在12月19日報導,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原計劃2023年上半年在德國馬德堡(Magdeburg)建設兩座半導體工廠,但該公司突然宣佈工廠未來的進展「不確定」。

據德國馬德堡當地《人民之聲報》報導,有鑑於艱難的市場形勢和更高的成本,這家晶片巨頭正在偏離最初的開工目標。從該報導分析,英特爾的歐洲建廠計畫正受到歐洲和美國本土晶片政策,以及英特爾自身發展業績的影響。

應對2023年經濟不確定性

據了解,2021年11月英特爾以超過1億歐元的價格買下了馬德堡歐倫貝格工業園區規劃中佔地430公頃的廠區。2022年3月,英特爾宣佈將耗資170億歐元在德國建設大型晶片工廠。晶片工廠是德國聯邦政府和歐盟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加強晶片生產計畫的一部分,俄烏衝突的後果進一步顯示,全球供應鏈存在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10月,英特爾公佈了第三季財報,提供的全財年盈利指引低於預期水準,之後英特爾承諾將削減成本高達100億美元的同時提高效率,以推動英特爾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上漲超過5%。不過,英特爾今年的股價表現「跌跌不休」,從今年年初的50美元左右,截至目前已經跌至不到30美元,股價跌了近一半。

從其業務類型來看,英特爾的用戶端運算業務(包括個人電腦晶片的銷售)第三季的收入為8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減少17%。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部門(包括伺服器晶片、記憶體晶片和FPGA的銷售)該季的收入為42.1億美元,下滑了27%,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46.7億美元。網路和邊緣業務(包括網路晶片)該季收入22.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成長14%,略低於華爾街預期的24億美元。

因此,受市場逆勢影響,以及試圖推升股價,英特爾開始實施100億美元成本削減計畫,其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將銷售成本和運營費用降低約30億美元,而且這項成本削減計畫將持續多年,在2025年底之前削減80~100億美元。更早前還有消息稱,英特爾還計畫裁員數千人,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就曾在電話會議上表示,英特爾正在為即將持續到2023年的經濟不確定性制定計劃。英特爾財務長David Zinsner補充,英特爾認為「出現全球經濟衰退是有可能的」。

「公司需要更多資金。」德國《人民之聲報》最近援引英特爾發言人的話稱,「由於面臨地緣政治挑戰日益嚴峻、晶片需求減少、高通膨和全球經濟低迷,我們無法提出確切的開工日期。」德國政府正以可觀的財政資源支持該專案建設,但是鑒於飛速飆升的建設和能源價格,融資出現缺口。英特爾最初預計投資170億歐元,但現在成本已超過200億歐元。

美國本土化晶片政策正奏效

除了低迷的市場因素,以及英特爾發展業績影響之外,美國晶片政策被指是英特爾暫緩歐洲建廠計畫的重要原因。德國《人民之聲報》認為,英特爾的舉動十分「突然」,讓人不禁聯想到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CHIPS Act)推出後,許多企業選擇赴美投資,延遲或取消在歐洲等地投資計畫的現象。

2022年8月,美國總統Joe Biden簽署了總價值為7,500億美元的《2022年通膨削減法案》,令該立法正式生效。其中,該法案推出大量激勵措施,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的補貼,推動電動車和綠色技術在美國的生產和應用。但在具體條件中,法案規定電動車元件需要在美國製造,電動車整體需要在美國組裝。此舉可能導致歐洲電動車企業轉移至美國,造成歐洲失業和投資外流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這一法案已經遭到美國的歐洲盟友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該法案包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企圖以損害歐洲工業為代價使美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12月19日,法國經濟、財政及工業、數位主權部長Bruno Le Maire與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Robert Habeck發表聯合聲明稱,法德兩國將更「積極地」回應美國《通膨削減法案》;此外兩國還將著手採取新的措施,支援歐盟的綠色產業發展。

相對《通膨削減法案》,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則對歐洲半導體產業衝擊更大,甚至可以稱之為「回掏歐洲半導體產業」。《德國編輯部網路》(RND)報導稱,近來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對於晶片產業的吸引力突顯。總撥款額為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旨在加強美國在晶片領域的實力,促進研發、打造區域高科技中心。此外,更多所謂的STEM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領域專家也可望從「資金池」(Cash Pooling)中獲利。

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統計,半導體產業界已宣佈了四十多個在美國本土的製造專案投資,規劃投資規模高達約2,000億美元。這些新專案涵蓋了支援美國晶片生態系統所需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在各個半導體領域(例如高階邏輯、記憶體、類比晶片)新建、擴建或升級的晶圓廠、半導體設備、材料生產設備。

SIA指出,在法案激勵的預期下,一些項目已經開始奠基和建設活動,最早將於2024年底開始生產,其他項目將在2023年開始建設。新晶圓廠、現有晶圓廠擴建,以及設備和材料供應商專案的總規模約為近2,000億美元,並在整個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中創造約40,000個工作崗位。

實際上,除了歐洲之外,東亞的領導級半導體企業也被吸引至美國本土投建新廠。例如,12月初,晶片代工巨頭台積電(TSMC)就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行設備遷入儀式,且宣佈了擴大投資的計畫,金額高達400億美元,還將把先進的3奈米(nm)製程技術帶至美國;另一大晶片代工巨頭三星(Samsung)也很早公佈了在美國投建工廠的計畫。

歐洲版《晶片法案》遲遲未定

實際上,除了美國推出晶片扶持政策之外,歐洲、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均公佈了相關的晶片政策。比如,韓國就制定了被稱為「半導體特別法」的《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

而歐洲也很早就公佈了晶片扶持計畫。2022年1月2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訊會議上宣佈,2月將公佈歐盟《晶片法案》(Chips Act),旨在把歐盟晶片產能從佔全球10%提升到2030年的20%,到2030年,歐盟將投入大約430億歐元用於支援晶片生產、試點專案和新創企業,最重要的是建設大型晶片製造工廠。2022年11月23日,歐盟成員國同意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用於發展晶片產業,旨在扶持本土晶片供應鏈,減少對美國和亞洲製造商的依賴。

歐洲的《晶片法案》主要希望透過增加投資、加強研發,擴大歐盟晶片產能在全球市場佔比。《晶片法案》包括一項「歐洲晶片倡議」(Chips for Europe Initiative),將彙集歐盟及其成員國和第三國的相關資源,並建立確保供應安全的晶片基金。該法案條款還包括監測歐盟產晶片出口機制,可在危機時期控制晶片出口;強調加強歐盟在晶片領域的研發能力,允許國家支援建設晶片生產設施,支援小型新創企業。

然而,該法案需得到歐盟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批准才能正式生效,不過鬆散的國家聯盟之間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比單一國家主體出臺某一項產業扶持政策顯然難度更大。奧地利AT&S對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表示:「歐洲是宣佈計畫方面的世界冠軍,卻是實施計畫方面的侏儒。」由於政府支持力道太小,歐洲已經擔心一些重要的公司將遷往美國。歐洲《晶片法案》的落地還需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歐洲各國在各自利益上不斷平衡與妥協。

毫無疑問,美國的一系列補貼方案等對歐洲晶片產業非常不利。實際上,目前,歐洲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半導體投資地,也擁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鏈和雄厚的科學研發基礎,如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慕尼黑周邊的半導體集群、法國大學城格勒諾布爾(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等,還有荷蘭ASML、德國英飛凌(Infineon)等晶片企業。同時,歐洲還有強大的汽車工業,對晶片技術有巨大的需求。

可以說,歐洲在發展半導體產業已經擁有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但有一個問題卻是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忽視的,即人力成本高的問題。事實上,英特爾在歐洲建廠不是幫助歐洲解決半導體晶片的供應問題,而是為了獲得歐洲的政府補貼,以及市場機會。而歐洲目前半導體製程多為成熟製程,即基本上為14奈米以上的晶片製程,亟需5奈米甚至更先進的晶片製程,來對抗美國、東亞的晶片競爭。

那麼,歐洲要實現晶片法案所設定的發展目標,必然要引進英特爾,甚至台積電、三星這樣的晶片巨頭。這也將考驗歐洲能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吸引這些企業,也或許就是英特爾在歐洲建廠的籌碼。也許,英特爾對歐洲建廠表明「不確定」的態度,也是在等待歐洲版《晶片法案》的實施,以及在這個政策中能獲得多大補貼。

本文原刊登於EE Times China網站

 

 

 

活動簡介
TAIPEI AMPA & Autotronics Taipei X Tech Taipei 2023「智慧領航車聯網技術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的代表業者與專家齊聚一堂,透過專題演講、現場應用展示以及互動論壇,深人交流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的融合應用,基礎設施以及安全測試與標準化等主題,帶來一系列迎接車聯網時代必須掌握的最新技術與市場趨勢,協助工程師進一步探索充滿無限可能的智慧移動大未來。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