鍺和矽鍺可能再次獲得市場青睞
有時一項開創根本性或戲劇性進步的技術或製程,很快就會被這項創新本身的變化所取代,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鍺基電晶體。不過,鍺和矽鍺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市場機會…

有時候,一項開創了根本性或戲劇性進步的技術或製程,很快就會被這項創新本身的變化或改進所取代,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鍺基(germanium-based)電晶體。在75年前的1947年,John Bardeen、Walter Brattain和William Schockley開發並展示了第一個電晶體——一個點接觸元件,從此開啟了固態與現代電子時代。這種電晶體使用了摻雜鍺,並利用微型彈簧將金箔觸點壓接在表面。
當時,這種點接觸元件的製造非常困難,產量也很低。到了1948年底,Schockley設計出了雙極結點電晶體,解決了棘手的點接觸方式帶來的問題,並很快成為標準設計。但後來業界發現矽(Si)具有更加優越的溫度屬性、較低的成本和更廣泛的原材料供應,進而逐漸成為半導體材料的首選。
鍺確實具有較低的正向壓降,約為0.4V,而矽的正向壓降則為0.7V。然而,矽的壓降較高這個缺點,完全被許多其他優點所掩蓋。迄今已有許多關於第一個電晶體歷史和技術的書籍與文章,最近發表在IEEE Spectrum上的一篇文章「How the First Transistor Worked」,對這兩個方面都作了很好的詮釋。
當然,現在的半導體世界主要以矽為基礎。沒錯,還會用到氮化鎵(GaN)、砷化鎵(GaAs),甚至還有針對特殊應用的碳化矽(SiC),但絕大部分固態元件都是基於矽的。鍺的電子應用僅限於少數特殊的矽鍺(SiGe)元件,儘管這種化合物的載流子遷移率能達到標準矽的2~3倍,但目前肯定不是主流製程。
你仍然可以從NTE Electronics等供應商那裡買到鍺電晶體,在eBay上也有許多一手或二手商品,但它們遠不是主流產品。鍺現在的主要應用是光學系統,因為它對8~14微米熱頻段的紅外線光是相對透明,這使得它很適合用於鏡頭系統和熱成像系統中的光學視窗。另外,一些音樂愛好者堅持認為,鍺電晶體的音色比矽元件更好;不過這都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
鍺和矽鍺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市場機會。最近,由維也納工業大學(TU Wien/Vienna)領導的一個多機構團隊已經設計出一種方法,來克服與矽和鍺化合物元件相關的可靠接觸問題。
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採用傳統製程生產的每一個半導體表面都會被污染,特別是氧原子,它們在材料的表面上積累得非常快,並會形成氧化層。對於矽來說,這種情況是可以處理的,因為它總是形成同一種氧化物。然而,對於鍺而言,會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氧化物。這意味著不同的奈米電子元件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面成分,從而呈現不同的電特性。
這就為製作關鍵的觸點帶來了問題。即使生產過程中採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在原子水準上仍然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重大差異。這個可重複性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在把觸點放置到富含鍺的矽上之後,不能保證生產出來的電子元件全部具有預期的屬性。
在題為「Composition Dependent Electrical Transport in Si1-xGexNanosheets with Monolithic Single-Elementary Al Contacts」的這篇論文中,描述了如何用品質極高的結晶鋁和複雜的矽鍺層系統開發觸點。這種方法實現了與鍺不同、獨特的觸點特性,特別適合於光電和量子元件。
為了走出這一困境,維也納工業大學的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方法,可在原子尺度上創建鋁觸點和矽鍺元件之間的完美介面,如圖1所示。第一步,用薄的矽層和製造電子元件的實際材料——製造矽鍺層系統。
圖1所示是經熱誘導的Al-Si1-xGex交換後產生的Al-Si1-xGex-Al異質結構示意圖,以及顯示真實元件的偽彩色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影像。放大後的視圖為以單片方式嵌入推薦金屬-半導體異質結構中,並經磊晶式生長的Si-Si1-xGexSi堆疊示意圖。從整個軸向Al-Si1-xGex-Al異質結構的STEM影像和EDX圖來看,Al觸點的整合採用的是單片方式。
圖1:在原子尺度上創建鋁觸點和矽鍺間的完美介面。
接著以受控的方式對上述結構進行加熱,就會在鋁和矽之間產生一個觸點。在大約500℃時會發生獨特的擴散現象,即原子離開它們原來的位置並開始遷移。矽和鍺原子相對較快地進入鋁觸點,而鋁原子則填補空出的空間。
其結果就是在鋁和矽鍺之間形成一個介面,即一個極薄的矽層。在這個過程中,氧原子永遠沒有機會到達這個原子等級的相當清晰且高純度的介面。
該團隊認為,這種高品質的觸點可以投入大規模生產,從而製造出各種新的奈米電子、光電子和量子元件。因此,鍺和矽鍺應該還有新的機會,與矽及其他特殊的製程技術一起發光發熱。
另外,眾所周知,從實驗室到成熟的生產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還有許多技術、良率和成本方面的羈絆需要克服。有時,獲得的收益可能與付出的努力並不相當。不過觀察這一進步是否會導致鍺在半導體世界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還是很有趣。
鍺化合物元件能否捲土重來,或者與主流矽相比,技術和成本方面的負面因素是否還是太大?它是否仍然是值得我們期待的一種技術進步呢?
(參考原文:Germanium and SiGe may get another chance,by Bill Schweber)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23年4月號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訂閱EETimes Taiwan電子報
加入我們官方帳號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