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轉型智慧工廠 未來可能成製造業「必考題」

2023-04-26
作者 Ryan Tsai,EE Times Taiwan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再加上節能減碳趨勢的推波助瀾,使得本就有投入數位轉型的企業,加大力道投資,原本興致缺缺的企業,也緊鑼密鼓的啟動佈局…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讓全球不少產業受到營運停擺的衝擊,再加上節能減碳趨勢的推波助瀾,使得本就有投入數位轉型的企業,加大力道投資,原本興致缺缺的企業,也緊鑼密鼓的啟動佈局。尤其是製造業業者,更是想透過「自動化」及「智慧化」轉型,未來減緩甚至完全解決人員無法到現場工作就無法維持生產的難題,並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這也使「智慧製造」,搖身近年業界的熱門話題之一。

市場調查單位TrendForce的研究,也點出全球智慧製造市場持續向上的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為3,470億美元,由於全球積極佈局節能減碳,促使導入自動化奠定智動基礎的方式逐漸受到產業重視,中期的遠端作業、虛擬實境、模擬運作等技術越趨實用,有機會解決工業4.0發展緩步的困境,催動相關技術發展增速,預期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6,200億美元。

電子工程領域專業媒體《EE Times》及《EDN》出版集團ASPENCORE台灣/亞洲團隊與時俱進,與外貿協會合作於台北國際工具機展(2023 TIMTOS)舉行未來製造趨勢論壇,邀集Nvidia、遠傳、Infor及台達電子等業界知名廠商,由不同角度共同探討智慧工廠的現在和未來。

 

TIMTOS 2023舉辦前瞻科技擘劃未來工廠新樣貌圓桌論壇,業界專家共同探討智慧工廠的現在和未來。

 

轉型無法一蹴可幾

Nvidia近年來,在智慧工廠方面,該公司從AI、GPU等領域,多方面參與其中,比如曾運用Omniverse協助BMW打造虛擬工廠,也攜手西門子進軍工業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分享,AI應用的確會提升企業整體運作效率,或提升製造業良率,尤其在半導體業的效益格外顯著。其中,他舉瑕疵檢測為例,表示在沒有AI前,大部分都以人工作檢測,如今導入後實現人力縮減、效率提升及品質判斷的精進等益處,這也是很多早期投入者會評估導入的項目。

不過轉型自然不可能一蹴可幾,劉冠良也坦言,這讓企業在AI技術、數據工程師等屬於基礎面上,投入上仍有些卻步,因此現在更強調各種應用的整合帶來效益。Nvidia也就跟VMWare、Red Hat等不同領域的廠商合作推出人工企業套件「Nvidia AI Enterprise」,把軟體變成雲端原生(Cloud Native),讓企業更能專注在想解決的問題上,不再像過去得自己從頭開始搭建硬體架構,「未來企業能以最快的時間,讓AI System go to production。」

援引協助製造業、金融、零售到醫療等產業數位轉型的經驗,遠傳企業暨國際事業群產品解決方案協理曾慧玉也認為,基本上智慧轉型的基礎設施或解決方案已成熟,回過頭來,應思考要解決的是甚麼問題,再來判斷優先順序,尤其製造業很成本導向,更應把這件事釐清楚,因為所有的下一步都等同於未來,「Next Generation,就是Next Step,就是所謂的未來!」

此外,曾慧玉也特別提到轉型帶動人才的需求,「我覺得會有一個人才落差,現在其實很多數位化的工具,可以協助企業去選、用、育、留人才,先前跟數位發展部開會,他們也提到各行各業都積極要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做為全球商業雲軟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全球超過6萬間組織和企業的Infor,首席解決方案顧問朱懷蘭點出當前企業的轉型現況,在美國、歐洲等地區規模相對大的廠商,和中小企業對轉型的看法有著顯著差異,「他們(指大型企業)就是擁抱新技術,確實走在比較前面,也都開始自己的雲端轉型戰略,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還是比較保守,我想可能真的應該要去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朱懷蘭進一步指出,像他們有客戶導入AI機器學習的模型,可以把很多因素考慮進去,從歷史數據、交易數據乃至市場相關的數據,更能做到通盤的考量,很多企業還在用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前的舊系統,那樣的系統難以支持數位轉型,更可能衍生出潛在的風險。

找到對的人與多方協作很重要

轉型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然而從世界經濟論壇(WEF)統計全球有高達七成企業陷入轉型「Pilot Purgatory」(先導煉獄)的結果來看,大多數企業要邁向轉型成功,依舊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何能加速成功典範轉移,劉冠良表示,找到來自高層的關鍵決策者及有能力領導專案的「AI Champion」至關重要。

劉冠良表示,他們跟客戶進行不同AI專案的過程中,會發現最困難的就是不同觀點上的衝突,好比公司的AI團隊做出專案,還是得跟IT系統整合,若無法同步並發揮綜效,就很難產生效益,這時就需要來自高層的關鍵決策者整合並推動計畫持續向前。另外,AI Champion則是類似和事佬的角色,不只要驅動計畫向前、整合資源,更要了解AI,了解限制,有助於促成效益由單一公司向外擴展到集團。

對於成功典範的轉移,曾慧玉表示,各行各業在轉型上都有不同需求,目前不只業界,政府也正在大力促進這件事,比如,他近期就跟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政華,對此有非常多的對談;中國工業工程學會中,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學會理事長范書愷等業界知名人士,也都在大力推動產業加速轉型。

曾慧玉從總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角度分析,他指出,近年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大部分為外銷的台灣製造業影響甚鉅,沒有做就很難進到國際大廠供應鏈;不過進一步看到各家企業,鑒於本身產品、進程的不同,需求也會不一樣;總歸來說,仍要釐清目標和需求,各界也正積極合作推廣,定期對外分享案例,期望找到解決方案,讓大家在轉型路途上少走一點冤枉路。

聚焦AI、數位孿生、電源、流程自動化

整體趨勢來看,工廠智慧化已然成為趨勢,而且持續加速前進。談及工廠智慧化的未來,劉冠良認為,AI應用近年來發展已是非常成熟,對企業帶來的效益更是顯而易見,如今AI的應用跟導入,已然像個全民運動、整個企業的運動,它需各企業的場域專家、高層都非常清楚的狀況下去推動,才能真正達到效率,進而讓AI帶來的益處擴散,而AI及數位孿生兩大技術,未來將繼續在智慧工廠轉型上扮演重要角色。

朱懷蘭則認為,過去談的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到供應鏈管理等系統,本質上是將企業的管理流程透過系統化的方式管理,未來在智慧工廠應會繼續在「自動化」跟「智慧化」兩大方向著墨,Infor近期便專注在「流程智慧化」(Process Intelligence)產品研發,以及實現流程數據的資料探勘(Data Mining)。

當做到流程數據的資料探勘,朱懷蘭表示,這就有機會了解流程中的哪一步所費的時間最久,以便進一步最佳化,另外自動化的部分,有大數據跟AI,系統也就可以對企業內部的審核流程提供建議,讓流程更為順暢,真正的實現自動化。

當工廠實現智慧化,人力的減少,會是一個必然出現的趨勢,也因此無人搬運車(AGV)、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角色更為吃重。台達電子亞洲區業務經理劉兆恩亦點出此現象,同時表示驅使很多公司進入半自動化或全自動化,相當重要一個考量點,就是人力成本逐年上升。

劉兆恩進一步指出,導入AMR就是為取代人力,實現24小時的運作,「初期設施投資下去,其實成本下降非常多,約莫一兩年就回本,所以很多公司、工廠都願意做這樣的投資,只差在甚麼時候做跟公司成不成熟。」

機器人要持續運行,充電就變成一項重要的任務,考量場域和效率,無線充電很可能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劉兆恩表示,由人員搬運超過10公斤電池,並不容易,接觸式充電又有場域的限制跟風險,更可能衍生車隊管理等問題,無線充電近年崛起,隨著台達等公司的投入,技術門檻已逐漸突破,正朝著更高效率、應用在更多場域的方向前進,這可望讓無人搬運車、1對多充電站的數量越來越多,目前他們也在積極為其他設備的無線充電應用開發佈局。

一旦工廠智慧化、人力減少,為確保營運正常不停機,電源管理未來也將格外顯得重要。台達電子產品管理工程師陳玠廷表示,要最佳化製造流程,電源部分就要夠穩定且可靠,因此台達的產品在材料上格外謹慎,確保其產品無人工廠在運作時,它不會因為產線運作震動造成電源損害或停機。

陳玠廷也說,目前數位轉型主要有兩大方向,一個是數位轉型,再來就是綠色轉型,未來5G、物聯網(IoT)等設備越來越多,都需要用電,因此電源效率也要提升,漸漸走向小型化,台達的產品已經把綠能、節能做為產品設計主軸之一,未來當這些能效的法規強制實施的時候,就有機會佔足先機。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子工程專輯》雜誌2023年4月號

 

 

 

活動簡介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贊助廠商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
論壇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