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鎖定「後防疫時代」智慧醫療商機

2020-07-29
作者 Judith Cheng

台灣因為對於新冠病毒傳播訊息的及早警覺與高效率執行的防堵措施,很幸運地在疫情中並未受到嚴重衝擊,還有多餘的能量展現「Taiwan Can Help」的善意與行動力...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陰影仍然籠罩全球,目前看來還是很難預測它何時退散。在病毒威脅下,世界各國的醫療防護網都面臨艱難的考驗--許多在歐美國家發生的實際案例,都是當大量病患湧入醫療院所並達到設備與人力無法承受的程度,就導致整個醫療體系的崩潰。而若能在疫情中妥善運用智慧科技,就能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避免感染範圍的擴大,挽救更多人的寶貴生命。

相較於西方世界受疫情肆虐的慘況,台灣因為對於新冠病毒傳播訊息的及早警覺與高效率執行的防堵措施,很幸運地在疫情中並未受到嚴重衝擊,還有多餘的能量展現「Taiwan Can Help」的善意與行動力,協助其他國際友人「戰疫」;不只是醫療口罩的捐贈,還有由科技部、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TA號召多家台灣新創公司組成的「科技抗疫隊」,與專注投資醫療電子領域新創加速器的比翼資本(BE Capital)共同建構「Health for all線上防疫新創媒合平台」,期望透過串聯相關資源,讓台灣的科技實力能在抵抗疫情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比翼資本執行董事陳彥諭月前在TTA接受《EE Times》訪問時表示,在疫情爆發初期就有比翼合作的醫療院所向他們尋求協助,希望能借助醫療電子新創團隊的力量來建置第一線防護方案,並因此激勵了「Health for all」平台的發起,迄今已經集合了約20家新創公司;而除了支援新冠病毒流行期間的防疫,這個平台的終極目標是鎖定「後疫情時代」市場對於像是遠距醫療等各種智慧解決方案的需求,讓專注於此領域的新創公司能發揮所長,也能造福終端使用者。平台在曝光之後,不但來自日本、東南亞、美國等地的洽詢,台灣的ICT業者也對此興趣濃厚。

醫療應用領域雖然潛力無窮,但向來進入門檻較高,且許多產品必須經過層層關卡才能取得上市許可;對此陳彥諭表示,比翼從2018年成立加速器以來已經輔導過大約50家智慧醫療相關新創團隊,致力於扮演這些新創團隊與醫療領域之間的橋樑,並與台北醫學大學、秀傳醫療體系合作,累積了豐富經驗,能協助醫療電子新創團隊加快進行產品臨床試驗,以及簡化通過FDA、TFDA認證的過程。而比翼在下半年(10月)還計畫舉辦「數據松」(datathon)的活動,以台灣豐富的醫療數據資料庫為號召,邀請海內外團隊腦力激盪,開發圍繞一個大型健康數位平台的各種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比翼加速器業務開發協理Anton Kannemeyer則在日前參與由ASPENCORE主辦、在台北舉行的年度嵌入式/物聯網技術研討會上發表專題演說時表示,智慧醫療的概念是利用新一代的IT技術如物聯網(IoT)、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AI)等,推動傳統的醫療體系轉型,提供更高效率、更便利與個人化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而比翼的目標是扮演亞洲的「醫療照護與醫療科技閘道器(Gateway)」角色,協助醫界了解並導入適用的新科技,也讓科技開發者了解醫療體系的運作模式與需求,拉近雙方的距離。


高科技展品的醫學中心


Kannemeyer強調,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不是要取代醫護人員,而是讓他們能夠借助科技變得更好。他並介紹了比翼所輔導的三個特別具代表性之台灣智慧醫療新創團隊,包括專長透過可穿戴裝置執行遠距心血管監測的奇翼醫電(Singular Wings Medical),開發智慧體溫計的愛微科(iWEECARE),還有結合AI演算法與聽診器實現「AI 連續輔助聽診系統」的聿信醫療(Heroic-Faith),以及開發AI軟體MediGuard、能預防處方籤錯誤的AESOP,這些團隊的研發成果都已經準備好推向市場。

他指出,台灣本地擁有豐沛的ICT能量,比翼也歡迎台灣的ICT業者能加入智慧醫療/醫療電子的行列,發揮在製造能力與品質上的優勢,與新創團隊一起開創這個充滿機會的應用市場。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Judith Cheng

見證「EE人」改變世界的智慧結晶與創新熱情,記錄全球電子技術與科技產業的演進和成長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