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中貿易戰的產業應變策略思考

2019-09-18
作者

美中貿易戰持續逾一年,8月底中國大陸政府與美國政府,接連宣布相互加徵關稅,導致資通訊供應鏈轉移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

美中貿易戰持續逾一年,8月底中國大陸政府與美國政府,接連宣布相互加徵關稅,導致資通訊供應鏈轉移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副所長洪春暉表示,美中貿易戰已經逐漸形成科技冷戰局面,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也產生轉移現象,臺灣產業應儘早思考因應策略,建議可朝「強化臺美供應鏈整合、緊密臺美經貿夥伴關係、發展多元國際市場佈局」等三個方向,強化商業互惠關係及獲取創新能量。
 
面對瞬息萬變的美中貿易戰局勢,資策會MIC副所長洪春暉建議,針對美國新的製造業回流政策,臺灣將有機會重新定義「臺美合作關係」,考量從過去的單純代工,轉型為融入美國在地價值鏈體系,增加雙方的創新連結,透過新的合作模式以獲取更多的創新能量;而在臺美雙方的經貿關係上,建議再加強深化與美國品牌廠商的連結,提供臺灣資通訊硬體供應鏈與生產製造的優勢,共同發展新創應用,強化雙方的互惠依存關係;同時,臺灣業者更應該藉此時機,發展多元化國際市場來降低對美銷售下滑的衝擊,轉移經營版圖來降低關稅衝擊,並且在技術發展面,要具備多元標準佈局能力,尋求與德國、日本發展技術合作的機會,強化關鍵技術自主佈局策略,以降低受到國際間技術管制的影響衝擊。
 
根據資策會MIC觀察,臺灣資訊業者的生產線將重新佈局,高階高價產品可望轉移回臺灣建廠或在美國生產,其他產品的生產據點則可望移往東南亞,組裝據點則較可能移向墨西哥、巴西、東歐等地區。觀察較長期的發展,部份美系業者將發展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a service)的商業模式,也可能會連帶牽動臺美合作關係與改變商業模式,而低階產品預期會留在中國大陸生產,中階產品則轉往東南亞,有機會推動東南亞成為未來全球資訊硬體的主力市場。
 
再觀察臺灣網通業者的應變措施,大方向應該是將高階高毛利的產品移回臺灣生產,中階產品則轉往東南亞與南亞等區域,而低階產品則持續留在中國大陸生產。資策會MIC表示,多數網通與手機代工廠商,為了規避風險而採取擴大越南、印度、印尼、捷克等地區的產線佈局;而在產能轉移的規劃,多數業者考量到歐美客戶的要求,正在評估是否要轉移至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生產,若美中貿易戰的關稅持續提升至25%,轉移潮的趨勢將更為明顯。至於部份已在墨西哥、印度等地區,設置生產線的大型業者,較可能就近擴張產能佈局來供應當地或鄰近市場的需求。整體而言,目前全球供應鏈產地移轉速度與落實程度,主要的關鍵因素仍然在於美中談判的結果導向。

關鍵字: 美中貿易戰 ; 供應鏈轉移 ; FORUM ; 記者會&nbsp

發表評論

訂閱EETT電子報